他收到兩千余封感謝信
——記武警云南總隊二支隊十一中隊指導員付新波
“付指導員,沒有您的資助,我不可能如期坐進貴州大學的教室,今后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會以您為榜樣,為社會多作貢獻……”8月20日,武警云南總隊二支隊十一中隊指導員付新波又收到了中隊戰士胡森的弟弟胡林的來信。這是他收到戰士家長、親友寫來的第2017封感謝信。
付新波1999年入伍,2001年當上新訓班長后,他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與戰士家長互通信件。新戰士剛入伍寫一封“平安信”,戰士立功受獎寫一封“報喜信”,官兵家庭受災和生活困難寫一封“慰問信”,半年和年終寫一封“思想匯報信”,遇到戰士思想疙瘩不易解寫一封“求助信”。近10年時間里,他先后給戰士家長、親友寫了6000多封信件,收到回信2000多封,8000多封信架起了付新波與戰士之間的“連心橋”。
“作為帶兵人,就要把全部心思放在戰士身上”
為了真正了解戰士,付新波用一本本筆記本詳細記錄下每一位戰士的基本情況、成長環境、社會關系、主要成長經歷、性格愛好特長、傷病情況、官兵關系情況調查、戰士對干部意見建議調查、戰士講評干部履職情況、帶兵感言記錄等13個“檔案”。10年來,像這樣的筆記本,他已經記了滿滿28本。為了營造“深知兵、真愛兵,官兵和睦一家親”的良好氛圍,付新波收集了身邊的先進典型事例,編印了《真情帶兵小故事》下發到干部骨干手中,書中還總結推廣了自己“五心換一心”的帶兵方法:干部骨干解決戰士疾苦用熱心、批評戰士錯誤用誠心、了解戰士情況用細心、處理戰士問題用真心、說服教育戰士用耐心,從而換取戰士對部隊的“安心”。
每當新兵下中隊、骨干調整、工作任務轉換,付新波都要“蹲班”,與戰士頭碰頭、床挨床、心貼心,想戰士所想、幫戰士所需、解戰士所難。貴州籍戰士胡森家境貧困,因為弟弟胡林上學沒有學費,整天郁郁寡歡,付新波得知情況后,與其睡在一個班,經常給他“打氣”、“開小灶”,陪著胡森一起訓練,并給胡林寄去了學費和生活費。
重慶籍戰士朱黎燕剛到部隊時,思想波動很大,整天裝病號,還曾拿水果刀割腕自殺。付新波了解到,小朱的父親因事故導致下頜骨粉碎性骨折,多次大手術后才脫離危險,從此家里背上巨額債務。付新波和小朱同吃同住,每天將飯端到他面前,并將自己2個月的工資寄給朱黎燕的父親治病,還寫了很多關于小朱在部隊情況的信件,讓其父母放心。去年7月,付新波收到小朱家人寄來的包裹,里面是一雙鞋墊,上面繡著“魚水情深”4個字。朱黎燕說,這雙鞋墊是他患有眼疾的母親花了40多天時間,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只有把戰士當親人,戰士才會主動靠近你”
“指導員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他對我們可是比親哥還親!”付新波深受戰士敬重,這與他和戰士“打成一片”分不開。在中隊戰士眼里,二班新兵劉冰東是一個經常與人吵架、違紀的“重點人物”,入伍前也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塊心病”。小劉對付新波說:“指導員,我是出了窯的磚——定型了,反正都教育不好,你還是讓我早點回家算了。”付新波沒有立即批評小劉,而是把床鋪搬到二班,和小劉相鄰而睡,白天為小劉學習“開小灶”,睡前與小劉拉家常,半夜起來為小劉蓋被子。小劉有了進步,付新波及時在隊前表揚鼓勵,小劉漸漸恢復了自信,開始有了進取心。小劉的父親來部隊探望時,激動地握著付新波的手說:“謝謝指導員,沒想到你們能讓他轉變,當初把他送進部隊真是太對了!”
付新波常說,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溝通交流,尤其是帶兵人,只有把戰士當作親人、朋友,受挫折時鼓勵他,困難時幫一把,戰士才會主動靠近你,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通訊員 鄒清明 記者 尹朝平 (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