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善于開展群眾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能否與時俱進做好群眾工作,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次在全黨深入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是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深入研究探討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新方法,對落實十八大精神要求,在實踐中做好群眾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特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的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生了新的分化組合,社會階層出現新的變動,社會主體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趨向、利益訴求等都呈現新的變化,由此黨的群眾工作面臨許多新特點、新挑戰。
(一)工作對象的多元化和利益訴求的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類新社會階層和新社會群體不斷涌現,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城鄉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問題不斷顯現,群眾工作的對象、類型日益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工作對象的多元化直接帶來群眾利益訴求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當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保護、企業改制、社會保障等問題,也有干部作風、分配不公、民族宗教等問題,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和諸多層面。由于社會階級階層的分化,人民群眾中出現了訴求相同或相近的利益群體。他們反映的問題往往是歷史與現實相互交織,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相互交織,合理意見與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織,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極少數人的無理取鬧相互交織,群眾的自發行為與敵對勢力的人為操縱相互交織,這些特點導致處理問題的復雜程度和難度明顯加大。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流動性的加快也給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傳統的建黨模式和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方式及渠道已經不能充分發揮團結、凝聚最廣大群眾的作用,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加大各方面群眾工作的力度。
(二)工作重點呈現民生化、民主化。新時期,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但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就業緊張、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備等問題日漸凸顯,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平穩發展的重大因素,這就決定了關注民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和緊迫。因此,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成為當前群眾工作的著力點。與此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廣大群眾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和法制觀念等不斷增強,他們對公共事務越來越關注,對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成效越來越重視。他們要求改變那種認為黨與群眾之間是命令與服從關系的錯誤認識,確立黨的群眾工作中黨與群眾是平等主體的先進理念,以民主平等的方式開展群眾工作,使自己的行動建立在自愿自覺的基礎之上。同時,他們對實現自身群體利益的欲望和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這種要求開始從普通化的物質利益向精神利益、民主權利轉變,越來越注重公平、正義、地位和尊嚴。他們開始主動地關心和參與政策制定,積極利用各種渠道介入國家政治生活。所有這些,固然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保證,但同時也必然要求當黨對群眾工作的傳統理念和方式方法進行有效變革。
(三)工作環境呈現多維性、復雜化特點。市場經濟、群眾組織、社會團體、媒體輿論等構成了群眾工作的多維、復雜環境。過去由政府直接分配資源實現群眾利益均衡化的方式逐步弱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和滿足群眾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種各樣非行政性的社團組織、中介組織和民間組織迅速發展,大量的勞動者在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工作和生活,黨和政府不再是群眾唯一可依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變革時期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無時無刻不對群眾的思想觀念造成沖擊和影響,而科技的迅猛發展則為它的傳播,包括落后、腐朽甚至反動的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使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它們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傳播效果直接影響到基層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績效,尤其在公共危機事件等群眾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有效領導,如何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如何與日漸商業化的媒體進行協調,以實現對信息資源控制和干預的良性循環,在群眾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四)工作主體呈現退滯化、不適應的特點。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系列新變化,客觀上對黨的群眾工作主體即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在如何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方面,許多黨員干部表現出理念滯后、方法陳舊、能力不適等諸多問題。有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觀念淡薄,對群眾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素質不高,很難擔任起新形勢下宣傳教育、組織發動、幫助服務群眾的重任;有的未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當做群眾的救星,不愿意與群眾進行平等對話,不重視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更不愿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工作方式、方法陳舊落后,仍然習慣于過去“我說你聽”的傳統說教,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靈活性、針對性、有效性和互動性;有的習慣于用簡單粗暴的態度和命令,強制、壓制的方式要求群眾、解決矛盾,致使黨群矛盾、干群矛盾升級惡化甚至因處置不當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更為深層和普遍的問題是,由于缺乏制度的有效約束,許多地方的群眾工作帶有很強的臨時性和隨意性,甚至出現群眾“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現象,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已嚴重影響了工作的實際效果。
二、新時期影響群眾工作的社會矛盾和障礙
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社會思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領域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顯,在貫徹群眾路線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群眾工作就會做不好、做不到位。
(一)世界格局多極化,經濟利益多元化,思想觀念復雜化,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正在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進一步增強,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社會意識出現多樣化的趨勢,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再現多方面、深層次、高要求的特點。特別在社會變革的時代大潮中,有些人不能正確對待新舊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沖突,出現了思想上的困惑與行為上的偏差,以致信念迷茫,信仰危機,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理想淡化,精神空虛,人格淪喪,價值觀偏移。甚至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有錢就可以有一切,錢權交易,錢色交易,錢錢交易,結交“富婆”,專傍“大款”,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些問題增加了貫徹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難度和障礙。
(二)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既為我們學習借鑒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了解和吸收當今世界的新思想新觀念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給西方思想文化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呈現新特點,新趨勢,不僅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且對我們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西方敵對勢力把“西化”、“分化”的重點轉移到中國。強力輸出“西方自由”、“普世價值”,實施“顏色革命”、“和平演變”戰略,一刻都沒有停止,加緊在意識形態領域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政治圖謀,也從未放松過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特別網絡化境遇下的傳播方式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挑戰。網絡傳播諸多特點構成了強大的滲透功能,這就為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提供了條件。這種強大的“沖擊波”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滲透性”。
(三)社會階層分層及群眾主體分布比較復雜,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顯,特別既得利益者越來越“壟斷”利益最大化。僅就在經濟發展建設方面而言,問題比較復雜,矛盾比較突出。一是大興土木、開發建筑與沖破紅線、與民爭地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二是野蠻霸道、強拆硬占與安居樂業、老有所養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由于野蠻強拆使老百姓唉聲嘆氣,怨聲載道,甚至矛盾沖突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極壞影響。三是污水廢氣、毀林荒漠與美麗中國、快樂生活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四是政績工程、GDP數字與科學發展、幸福指數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虛報浮夸,統計注水早就是公開的秘密。有人想扭轉這種局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退避三舍,望而卻步。五是既得利益、特權階層與群眾利益、人民公仆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至此在社會上“仇官”、“仇富”、“仇怨”的人群心態和行為現象應運而生。六是坑蒙拐騙、先富暴富與誠實勞動、共同富裕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特別涉及到千家萬戶每個人切身利益問題,如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出行難,坐車貴,還有食品、藥品安全保證,人身、居住安全保障,等等。這些矛盾處理不了、處理不好,很容易發生沖突;這些問題解決不好、解決不了,更容易使矛盾激化。尤其會使一些人產生思想情緒,抵觸情緒大,意見、牢騷、怨氣多,導致群眾反映、群眾來信、群眾上訪、群體性事件、案件易發多發高發。
(四)“官本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斬不斷,理還亂。“官大一級壓死人”的特權思想、特權現象依然存在。“當官做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公仆”造成領導形象較差,威信不高,嚴重影響到黨和政府形象和威信。尤其“官場”說假做假,造假販假,以假亂真,如假話、假象、假政績、假文憑、假學歷、假年齡、假檔案等等,搞得老百姓不知道誰真誰假。要做好群眾工作,要想解決基層問題,必須從上到下首先解決上面“做官”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鏗鏘之語,也是莊嚴承諾,“打鐵還需自身硬”,“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三、新時期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建議
(一)創新群眾工作理念,牢固樹立群眾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首先要做到理念創新,實現群眾工作理念的科學化。第一,從領導群眾到服務群眾。黨與群眾之間客觀上存在著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但這種領導是帶領和引導,而不是強迫命令。黨的領導作用能否充分發揮,從根本上取決于黨能否以有效的全方位服務來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因此,黨員干部必須擺正與群眾的關系,把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第二,從行政命令到民主法治。新形勢下開展群眾工作,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堅決反對 “代民作主”、越俎代庖等行為。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強民主法治意識,提高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第三,從因循守舊到改革創新。黨員干部要有世界眼光和開放思維,大膽吸收借鑒西方某些政黨開展民眾工作、處理黨群關系的先進理念,重視總結我黨群眾工作的新鮮經驗,探索適合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群眾工作新路子。第四,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理念。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發展成果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站穩群眾立場,始終為人民謀利益。群眾立場是決定我們黨的性質的根本政治問題,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非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標志。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支持,就是因為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某一部分人的立場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具體利益。在各種誘惑紛繁復雜的新形勢下,黨員干部能否站穩群眾立場的根本標尺,就在于能否以實際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此,要特別注意引導群眾擺正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要特別重視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要深刻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群眾更注重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利益,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的空洞的思想工作已經蒼白無力,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密切結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過程中解開群眾的思想疙瘩,這是我們黨做群眾工作最實際、最有效的基本經驗。
(三)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實效。黨要成功開展群眾工作,不僅需要堅定的群眾立場、先進的工作理念,還要有恰當、正確的方式方法。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式方法是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增強群眾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迫切要求。為此,必須改變行政命令或行政管理的粗糙的強制性方法,綜合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多種方法,以民主、法制的手段為主解決群眾問題;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把依然行之有效的傳統方式與應運而生的新方法結合起來,推動群眾工作從過多依靠單位集中到主要面向社會分散,從單一、平面到多樣、立體展開,從重點推進到全面覆蓋的根本轉變;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開辟新渠道,如通過互聯網留言板、熱線電話、市民論壇等,及時了解群眾意見和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特別是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管理和利用,以充分發揮它們在宣傳、教育群眾中的積極作用。總之,只有綜合運用多姿多彩、生動活潑、更具實效的多樣化形式,才能不斷開創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局面。
(四)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工作保障。機制創新,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證。第一,健全群眾工作決策機制。圍繞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這一核心,將群眾的意愿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以決策的制度化、民主化來保證決策的科學化。第二,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項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創新群眾利益表達載體,保證群眾意志和愿望能夠通暢的表達,保證黨的群眾工作能夠有的放矢。第三,健全矛盾排查機制。針對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呈現出的多發性、復雜性和局部尖銳性的特征,采取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進行矛盾排查和摸底工作。對于傾向性的苗頭問題,要做到早知情、早反映、早處理;對排查出來的矛盾要就地化解,降低化解的成本;對可能演變為群體性事件的矛盾,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機制措施,得到冷處理、早處理、處理好。第四,健全群眾工作評價機制。要通過健全評價制度,明確評價標準、擴大評價主體、嚴格評價程序、引入科學評價方法等,保證群眾評價工作的客觀性。要加強督查,強化責任追究,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黨員干部的重大政治責任,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從而保證群眾工作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毛天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