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山同志生前系大理州政府政研室主任,因長期伏案寫作,積勞成疾,在州委黨校講授十八大精神輔導課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地去逝。中共大理州委、中組部先后追授他“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0年3月,有幸隨時任州委辦公室副主任的尹錫山同志作為州委“三講回頭看”巡視組的一員到永平工作。其間經歷了一些事讓人記憶猶新,對今天開展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整治“四風”,強化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有著導向作用,講與讀者一道分享。
一個直言不諱的人:
在全縣機關“三講回頭看”動員大會上,主持會議的縣委某常委介紹尹錫山同志時用了光鮮溢美之詞,被他當場打斷并說:“我沒有你說得那么優秀,請開門見山,少講套話”。主持人愕然,臺下一片寂靜……接著尹錫山不用講稿,聯系永平實際發表了不足15分鐘的動員講話,講清了目的意義、政策原則、方法步驟、措施要求,博得與會者發自內心的掌聲。
他從不趨炎附勢,更不善吹拍,對工作中的意見建議喜歡擺到桌面上,講真話、實話不兜圈繞彎,在是非問題上從不放棄原則,敢于堅持真理,有時難免被旁人誤解,于是他就被戴上了“陰陽怪氣”的帽子。
一個酷愛學習的人:
他算得上是一個“書癡”,下鄉永平的一個多月里,手提箱中除了幾件換洗的衣物外其余都是必讀書。他有夜讀的習慣且喜好瀏覽當天報紙并關注重點理論文章,每天堅持寫讀書筆記。善于學習、長期積累成就了他非凡的寫作功底,“三講回頭看”期間需上報的材料,他總是熬夜2小時一氣呵成,CCTV1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也成為他的好伴侶。
一次出差騰沖,同行人想到的是到火山溫泉泡個澡,而他執意要去和順鄉艾思奇故居。走進艾思奇故居,他懷著對這位哲學先驅崇敬的心情,從一本遺作、一幅照片到一件遺物看得仔細入微。并說:“艾思奇先生是中國哲學巨匠,還是毛澤東主席的哲學老師,后人要學習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對真理追求百折不撓的態度,必須力戒浮躁,擯棄理論脫離實際的不良學風,與哲人相比,我們相差甚遠啊”。
一個關心群眾的人:
在永平一個半月的時間里,他帶領組員走遍了全部鄉鎮及大多數村社。一次到了杉陽鄉隨機走進某農戶家里與主人同坐一條板凳拉家常,“你家有幾口人,種了幾畝田地,糧食夠不夠吃,有多少棵核桃樹,有幾頭大牲畜,縣委政府服務“三農”方面有什么不足“等等,只見他手執鋼筆在方寸小本上留下了一行行秀氣的痕跡,完成了他一天的“民情日記”(當時稱為工作日志)。
在征求意見中,他特別注重聽取離休老干部、退休老領導及基層群眾的意見。并告誡組員說:“對涉及扶貧資金使用、環境整治、小城鎮開發、老年活動場所建設、領導干部以權謀私等問題要原汁原味認真梳理”。
一個清廉自律的人:
他給縣委領導及縣“三講”辦搞接待的同志交代:“我歷來喜歡簡單生活,吃飯隨意不用作陪”,成為巡視組不成文的紀律。以后,巡視組的早點就是一碗面條或饅頭稀飯,中晚餐時常在賓館旁的小餐館一人5元一盤的“大救駕”外加一碗青菜湯就了事了。閑暇時有人開玩笑說:尹組長吃飯太摳門了,害得我肚子都沒撈飽!
一個雨天,到曲洞鎮開座談會征求意見結束后,縣里為巡視組買來雨傘毛巾及香皂并安排泡溫泉澡。他說“決不能開這種先例,浪費納稅人的錢,澡可以在賓館洗嘛”,并叮囑縣里退掉了雨傘和毛巾香皂。
在永和鄉征求意見后,縣里安排巡視組順道前往金光寺看“木蓮花”,他說“下鄉借道風景區賞花,群眾會怎么看我們啊”?說著便催促鄉領導一起走訪貧困戶去了。
他的愛人是州婦幼保健院的清潔工,所從事的是衣物被服洗滌熨燙工作。旁人十分不解,認為論他的職務,給愛人安排一個體面的單位或調換一個清閑的崗位應該不是問題,可他從未向組織開口,其愛人在洗燙工崗位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
一個關注環境的人:
在前往水泄鄉銅選廠調研中,他向小學生一般,虛心向工程技術人員求教,從采礦、洗選、冶煉、鑄錠到粗銅入庫整個工藝流程詢問得細致入微。接著對分管副縣長張文同志及礦主說:“要處理好銅礦開采與山體森林保護的關系,礦床上有林木覆蓋的要盡量避開,采空區應盡快恢復植被,防止山體滑坡。為了子孫后代,不要干竭澤而漁之事啊”!
在與某“空殼村”村兩委干部座談發展集體經濟問題時,指著穿村而過的污水溝說“你們是村民選舉出來的帶頭人,理應有所作為,為群眾多辦實事,污水溝有損村容村貌,還會導致疾病流行,危害群眾健康,建議你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徹底治理一下,群眾定會支持,資金不足我可以幫助協調一點”。
一個樂觀豁達的人:
一天,在前往北斗鄉走訪座談結束乘車返回縣城下坡途中遇到塌方路段,突然沖上來一架搶道的馬車,司機緊急制動避讓時,尾隨其后的拉煤重車將巡視組人員乘坐的越野車撞出4米多遠,前輪已到懸崖邊,尹錫山同志的額頭撞上了擋風玻璃,后排3人頭撞到了車頂驚出一身冷汗,而他十分坦然,邊安慰駕駛員邊風趣的說:“我們幾個命硬,閻王爺不敢收留,如果真被撞下懸崖,還能算個因公殉職啊”!
一個平易近人的人:
在走村串戶深入群眾征求意見中,他總喜歡與基層干部及普通百姓說:“我老家在劍川農村,也是農民的兒子,深知農民的辛勞”。他特別鐘情于永平人的詼諧與幽默,不論乘車還是步行途中,總愛聽永平人講幾則笑話,時而點評兩句,時而開懷大笑,百姓們總把他當作知己樂于傾訴。
在龍門鄉徒步調研中他向時任縣委副書記的楊根同志建議說:“永平歷史上是博南古道重要驛站,要作好旅游業這篇文章,可否通過收集整理民間幽默笑話出一本小冊子擴大知名度來吸引游客,我看書名就叫《永平版笑林廣記》吧”。頓時,同行的村社干部都會心的笑開了,陣陣爽朗笑聲回蕩在山野與農家……(何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