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勸縣立足本地民族文化資源“土壤”,以提高干部群眾的廉政境界和道德修養為目標,逐步探索“植廉入俗”,將廉政文化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形成覆蓋全縣的廉政文化宣傳網絡。
——植雙語入宣傳,提高廉政文化滲透力。一是推行“雙語溝通”。2008年以來,縣紀委監察局通過選調、考錄、干部交流等方式配備彝、苗、傈僳、傣、壯等少數民族干部20人,在少數民族集中村鎮推行“雙語溝通”,對反腐倡廉規章制度、文件精神進行翻譯、解說。二是舉辦“雙語培訓”。成立彝學會、苗學會,通過學會平臺、舉辦村干部履職能力培訓,并分別在云龍、馬鹿塘、中屏三個鄉鎮組織開展村監委主任、村小組長、村會計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培訓,進一步將反腐倡廉和雙語培訓作為重要內容,深化“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機制,三年來,共舉辦雙語培訓8期,參訓人數2160人次。三是加強陣地宣傳。深入開展少數民族干部從政道德集中學習教育活動,向副科級以上少數民族干部發放《領導干部從政道德啟示錄》213冊,13個鄉鎮(街道)、78個縣級部門共組織91場專題學習會,向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發放《祿勸清風》、廉政臺歷。利用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翠華毛主席路居紀念館、“紅軍壁畫”、“普渡河鐵索橋戰場”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組織78個單位干部職工和在校學生6300人次接受教育。
——植教育入節慶,增強廉政文化感染力。一是借節慶活動開展廉政主題教育。近三年來,整合彝族火把節、苗族花山節、傣族潑水節等傳統節慶活動資源,將廉政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活動近百場,使十萬觀眾在民族節慶活動中廣受廉政文化熏陶。二是借宗教陣地開展民族政策教育。2013年,祿勸縣把廉政文化納入民族政策宣傳教育內容,結合黨的十八大精神,從縣民宗局抽調四名熟悉彝語(文)、苗語(文)、傈僳語的干部組成宣講團,在少數民族集中的撒營盤、中屏、皎平渡、團街、云龍、翠華等鄉鎮主教堂和分教堂開展“廉政文化進教堂”活動。三是借主題活動植入廉潔理念。以孫選才等先進典型人物為例深入少數民族村鎮開展4場勤政廉政報告會。近三年來,縣紀委監察局逢“七一”組織“廉政文化”主題活動。如,2011年開展“慶建黨、頌勤廉”廉政書畫作品展,參展作品100件,其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有42件;2012年開展“踐行昆明干部精神、弘揚清廉剛正之氣”廉政征文活動。共征集到論文、雜文、散文、小小說、詩歌體裁的文章86篇;2013年,組織“迎七一頌揚廉潔勤政,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演講比賽,17個黨(工)委,75個單位,800余名黨員干部參加觀看。
——植人才入引導,強化廉政文化引領力。一是加強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在全縣517名科級干部中,少數民族干部216名,占41.8%;全縣13個鄉鎮少數民族紀委書記有5人,占38.5%;160名村(居)監委主任中,少數民族占43.9%;2530個村小組信息聯絡員兼廉政文化宣傳員中,少數民族占43.3%。同時,注重發揮民族領導干部易親近群眾的特點,要求各鄉(鎮、街道)掛鉤聯系民族村工作組中至少有一名對應民族干部。二是發揮少數民族干部引領作用。組織民間民族文化藝人,以廉政文化為題材編寫山歌、短信,編制彝調、苗舞,邀請民間藝人用民族語言誦唱廉政政策法規,以通俗易懂的民族文化形式,強化廉政文化感召力。目前,全縣有14名省市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33人、市級12人、省級8人。組織創作《清廉頌》、《魏老爹的生日》、《山外春風》、《平安福》;以少數民族方言小品、相聲、歌劇、舞蹈等形式,演出干部群眾自創、自編的廉政戲300 余場。(祿勸縣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