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想到,在我活著的時候,還能住進溫暖的新房。”這是劉文貴老人近幾天念叨最多的話語。
已經年過八旬的劉文貴老人家住大營鎮大營村委會小銀甸村,全家兩口人:他和一個40多歲的兒子,兒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基本喪失了勞動力。全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政府救助和鄉鄰的支持。多年來,父子倆吃住擠在一間不足10平米的簡陋房子里,時常還要經受風吹日曬、寒風侵襲。而如今,父子倆無需花一分錢,住進嶄新的安居房,電視、桌椅、床樣樣俱全,風吹雨淋的日子將成為歷史,劉文貴老人在耄耋之年終于實現安居夢。
劉文貴老人安居夢還得從縣紀委監察局掛鉤聯系大營鎮說起。腳上沾著多少泥土,心中就沉錠多少真情,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縣紀委監察局一班人進村入戶調研時發現,大營鎮轄區所屬五個村(社區),部分特困群眾住房條件十分簡陋,有的群眾一家3口或4口人就住在一間5-10平米破敗不堪的簡易房內。多年來,國家實施扶貧安居工程項目,僅靠項目補助到每戶的1—2萬元錢,這些特困群眾無法再自籌資金改變當前的住房狀況。
針對這些問題,賓川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楊金榮同志和縣紀委監察局的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懷揣百姓冷暖積極出點子,想辦法,提出要將“扶貧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要切實解決特困群眾的難題”的工作思路。在縣紀委監察局牽頭爭取協調下,三方援建的模式隨即形成(住建、扶貧部門安居工程項目補助、縣級相關部門支持、社會力量捐贈),共籌措資金200多萬元。同時,縣紀委和大營鎮還積極協調聯系到20套7成新家具和30株小葉榕無償贈給困難群眾。
大營鎮特困戶援建安居工程2014年11月啟動。工程項目預計總投資210萬元,建筑面積1810平方米,援建戶的建設規模為2-3間的鋼架小平房,每戶安居房預算建設資金5.5-8萬元,受益群眾涉及大營鎮瓦溪、大營、華僑社區、排營、萂村5個村委會(社區)共33戶101人。工程建設由大營鎮政府牽頭,村組與援建對象簽訂援建協議,援建對象委托承建單位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施工建設。
目前,劉文貴等3戶特困群眾的援建安居樣板房已全面建成并喜遷新居,其余30戶安居房的建設正加緊實施當中,有望在春節前全部入住新居。瀚海有邊,大愛無言。正是因為對群眾的牽掛,縣紀委一班人走村串寨,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排百家難,譜寫了一曲安居房援建感人篇章。在他們心中,困難群眾不是一群孤獨游走的孩子,而是黨和政府對他們的無盡牽掛。這種牽掛,就是血濃于水的魚水親情( 楊秀云 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