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縣轄10個鄉鎮(街道),80個村(社區),2014年被納入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試點縣份。結合山區面廣、線長、點散的實際,元江縣以試點為依托,積極構建“縣、鄉、村、組”四級為民服務體系,通過電腦屏、電視屏、手機屏的“三屏合一”,切實把為民服務搬到群眾身邊,為群眾搭建“便捷、高效、節約”的辦事“直通車”,從而解決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截止目前,全縣首期已完成32個平臺建設,其中2個 “縣級平臺”,10個“鄉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窗口平臺”,20個“村(社區)為民服務站平臺”。
建立一個服務平臺。一是摸底排查。通過深入實地調研和進行問卷調查,為平臺建設項目規劃、經費預算、方案制定等工作提供了準確參考。二是試點先行。全縣采用“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方式穩步推進平臺建設,力爭在每個鄉鎮(街道)建設示范點1個以上,目前已在全縣重點打造起4個示范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三是分級搭建。縣級在縣委組織部和縣政務中心分別建“運行維護管理工作站”和“服務中心窗口平臺”,負責縣級服務中心的功能陣地建設與維護管理;在10個鄉鎮(街道)各建1個“為民服務中心窗口平臺”,并開辟了行政審批、政策法律咨詢、農業適用技術答疑等服務窗口;依托村級辦公陣地在20個村(社區)各建1個“為民服務站平臺”(其余村社區于2015年實現全覆蓋),直接在村級為群眾代辦公共服務等相關事項,進一步擴大了工作服務覆蓋面,提高了服務效率和水平。基層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各部門“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目標。
打造一個服務載體。開通網上直接辦理業務,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審批、網絡在線辦理、惠民政策查詢。現平臺可直接辦理事項26項,開具村(社區)常用證明、申請61種。截止目前全縣共為群眾在辦事項250項,辦結事項60項,發送短信2758條,發布政務公開195篇、通知公告199篇、電視公告71條,刊載民情日記196篇,公開領導班子信息319條,公開村組基本情況31條。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了為群眾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的承諾,讓群眾“事在村辦、錢在村領、證在村拿、困難在村反映、問題在村解決”,使群眾不出村就能解決問題,真正做到群眾跑腿變為干部跑腿,干部跑腿變為網絡跑腿。
成立一支服務隊伍。縣委組織部負責為民服務站點日常運維管理;鄉鎮(街道)組織委員負責本級和所屬黨組織為民服務站點日常業務指導和培訓;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為民服務站站長,負責為民服務站點的管理、運轉和維護工作;新農村指導員、常務書記、大學生村官負責業務操作;村(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組長負責為民服務站代辦點的日常業務。并對平臺管理員、業務員進行系統、全面地培訓,發放《操作手冊》120冊,印發《元江縣綜合服務平臺》宣傳材料3000份,使縣、鄉鎮、村(社區)系統管理員和業務員懂情況、懂管理,會辦事、辦好事。目前,一支精干的服務隊伍正在全縣扎實有序的開展工作。
完善一套服務機制。制定并公開了《村級便民服務點代辦制度》、《云嶺先鋒服務站(點)服務承諾制》、《云嶺先鋒服務站(點)管理制度》等制度,為群眾提供完善“零距離”服務。要求對群眾來信、來訪、來電咨詢的事項,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能答復的必須馬上答復;不能當場解決的在15個工作日內作出答復;需深入調查了解的,必須在兩個月內給予答復。除法律規定外,日常事務隨時辦理,應當天辦理的事項絕不放在第二天辦理。對因特殊情況在規定時間內不能辦理的,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告知當事人,取得當事人諒解。
健全一套管理制度。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列入黨(工)委書記述職考核和黨建年度考核內容,確保全縣各級各部門緊密圍繞服務群眾這一核心職能,形成合力,取得實效。健全完善各級服務站點的運行管理機制,明確工作職責,村(社區)服務站點由村干部統一輪流定時值班辦理、代理本村村民與生產生活等民情相關的服務事項;鄉鎮(街道)服務站工作人員在每個趕集日(街天)集中時間開展為民服務工作,倒逼了廣大干部特別是村組干部提高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本領。加強對管理員、業務員的日常考核管理,做到依法、公開、高效服務。經辦人全年內出現一次未辦結行為的,由服務站負責人給予教育批評;全年內出現兩次未辦結行為的,在全鄉鎮(街道)公開通報批評,取消本年度評先推優資格;全年出現三次及以上未辦結行為的,年度考核為不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