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妹子,你今年又掙到好幾萬?”“我這算啥哦,今年有的賣了幾十萬。”近日,昭通市綏江縣紀委掛鉤職工到鰱魚村17組村民陳通香家進行了走訪。近年來,在扶貧掛鉤幫扶工作中綏江紀委切實轉變幫扶方式,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把一個昔日的沙石灘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綏江縣新灘鎮鰱魚村是一個位于金沙江邊的小村落,轄12個村民小組,現有近3000村民,在4000余畝耕地和林地中,近70%都是嚴重缺水的沙石灘。“鰱魚鰱魚,要吃大米下河摸魚”,這是當地以前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在以往的幫扶工作中,縣紀委每1-2名職工掛鉤幫扶1戶困難家庭,主要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給困難鄉親送上幾百元錢和大米等物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如何才能幫助村民走上一條致富路?這是擺在掛鉤幫扶單位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更好地推進新一輪扶貧幫扶工作,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在全面掌握該村的總體概況、產業情況、村民的愿望要求等情況的基礎上,綏江紀委開出了五劑致富脫貧藥方。
“村村看,戶看戶,致富關鍵靠干部。”村民鄧大爺說,在掛鉤幫扶工作中,綏江紀委緊緊依靠基層組織,通過教育、培訓、關心等措施,極大提升了村兩委班子貫徹執行黨的農村政策和帶領村民發展經濟的能力。現在,該村已列為全省學習綏江經驗的村級現場教學點。
“扶貧要先扶志,只有腦子靈光了才會有辦法。”村黨總支書記羅懷福說。掛鉤單位現在經常協調農業、科技等部門對村民開展果樹栽培等農業技能培訓。去年,綏江紀委還為該村建起了廉政書屋,現在村民經常利用時間到書屋學習農業技能等方面的知識。
“由于以前不通公路,想要賣農產品特別困難,蔬菜都搬成了肉價錢。”村主任王興武說,廣大村民盼望公路能修到家門口。綏江紀委等部門與村兩委一道多方籌集資金,廣大村民不僅主動出資,無償提供土地,還天天堅持投工投勞,硬是把公路從山腳修到了山頂。“只有路通了才能想出致富的路子,現在可以很輕松就把農產品運輸出去,日子好過了,一些村民還修起了磚房,買上了車子,村子的面貌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村治安員說道。據了解,今年縣政府已經將該村的鄉村公路列為率先硬化的6條行政村公路之一,該村的交通狀況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這里缺水,土地又不平整,靠種莊稼致富是不可能的。”陳通香說,隨著交通瓶頸的打破,近年來,瞄準“一村一品”,突出產業特色,綏江紀委等部門與鰱魚村民一起制定了種植半邊紅李子的方案,現在,該村種植的5000多畝李子已經進入盛產期。“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我們的李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牌子了”,現在,該村組織果農成立了“聚賢水果種植經營專業合作社”。“有了優質的果園子和知名的牌子,每年7月,成都等地的客商紛紛云集爭相搶購,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出售李子掙到大把的錢”。
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樹立黨員的良好形象,每年綏江紀委都堅持對該村兩委班子和全村在家黨員上兩堂廉政黨課。
經過多方努力,現在,該村的人均年純收入已經接近5000元,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開始回家幫忙打理果園。據了解,該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有的村民盯上了發展立體農業,在李子林中種起了摘耳根,養上了土雞,開辦起了農家旅館,廣大村民正走上了致富路。 (楊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