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與道德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美麗鄉村添加‘墻文化’既傳播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又推進了全民崇廉意識”,這是筆者在云南省施甸縣舊城鄉龍塘村民小組采訪時,退休干部楊玉堯在現場說的肺腑之言。在施甸,美麗鄉村建設以“墻文化”添加廉政元素傳播正能量是施甸縣紀委打造全民崇廉的又一道“風景線”。
“董永賣身殯葬父”“孟宗哭竹報娘恩”“小羊吃奶雙膝跪”“楊相扼虎救父親”這些典故大部分群眾都知道,但是,把它作為美化鄉村的載體才是思維的創新。2012年以來,在國家倡導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施甸縣以紀委、宣傳部、文明辦牽頭探索出一套培養新型農民和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教育的長效機制,把“百姓課堂”“文化上墻”的新載體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讓廉政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地發揮。在實施過程中,施甸縣紀委與縣委宣傳部合作,整合了29家縣直單位的教育資源,根據農民實際需要確定了999個教育課堂,為農民提供了“菜單式”服務。針對美麗鄉村建設廉政如何“參股”問題,施甸縣根據群眾需要,創辦真正有生命力的“墻文化”。在“墻文化”的欄目設置上,把村務公開欄設為農民與村干部互動的“回音壁”,及時公開信息為村民答疑解惑,廣泛接受村民監督;把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孝圖譜、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等廉政故事展播在“文化墻”上,讓廉榮貪恥的思想在農村得到大力弘揚。
擺榔鄉是一個少數民族鄉,聚居著中國特少民族布朗族等,該鄉多年來一直是保山市紀委監察局、施甸縣紀委監察局的扶貧掛鉤鄉。在市縣紀委的指導幫助下,該鄉已有3個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建設了廉政文化墻。例如:大中村把布朗族群眾能歌善舞、尊老愛幼、崇尚誠信、嫉恨貪腐等傳統文化用14幅畫面展現在墻體上,是最受群眾、游客青睞的一個景點。在墻體文化繪制現場,一位叫周正明的教師告訴筆者,他們是施甸中學的美術教師,每逢假期他們都會主動到美麗鄉村建設現場無償提供美麗元素,雖然自己賺不到一分錢,但是,在繪畫中讓自己領會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真正感受了什么叫心靈的洗禮和思想凈化。以美麗畫面傳播廉政元素,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在描繪墻體,而是在描繪風清氣正、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據統計,施甸縣在實施打造“善洲故里、清風施甸”廉政品牌中,累計投入100余萬元建成省級示范點2個,市級示范點3個,縣級示范點30個。在創建中,施甸縣堅持建新不丟舊的理念,將示范點提升創建為縣級廉政教育基地1個,提升創建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1個。善洲林場通過提升創建后,于2014年10月10日掛牌成立為“云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并已累計接納參觀學習和培訓人數50余萬人。(趙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