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自2014年3月開始,在全縣深入推行移風易俗儉約辦客活動,狠剎大操大辦、借機斂財、攀比浪費之風,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抓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樹新風,為干部群眾節約費用1000余萬元。
出臺一套制度,為大操大辦“念緊箍咒”。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臺《昌寧縣關于規范公職人員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管住公職人員,明確規定公職人員除婚喪嫁娶外,不得以建房喬遷、合材立碑、小孩滿月足歲等名目宴請親戚以外的人員,也不得參加親戚以外的人員辦理此類喜慶事宜。辦理婚喪事宜必須到紀檢部門報告,喜事做到事前、事后雙報告,喪事事后報告。同時印發《關于在全縣開展儉約辦理婚喪喜慶事宜活動的通知》,在全縣13鄉鎮開展移風易俗儉約辦客活動。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把反對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規定納入《村規民約》,選舉成立紅白事理事會124個,制定《理事會章程》,把辦理的原則納入《理事會章程》,把辦理宴席控制規模和標準納入《理事會管理辦法》,讓儉約辦客成為群眾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開展一輪宣傳,為儉約辦客“打前站”。一方面加強對《昌寧縣關于規范公職人員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的宣傳,抓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嚴剎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讓全縣各級黨員干部嚴格執行規定,帶頭移風易俗、厲行節約,自覺控制辦客規模和宴請標準,在群眾中帶頭示范。另一方面鄉村干部深入農戶、深入一線,與群眾面對面座談交流,用算賬對比的方法,幫助群眾算清經濟賬、發展賬,解開群眾心結,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理性消費、勤儉節約、文明辦宴席的理念,自覺做到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費,不為“面子”舉債操辦,做到干部帶頭,群眾跟進,共同樹牢移風易俗儉約辦客的意識。
聘請一名監督員,為儉約辦客“掌好舵”。成立村級監事會,明確工作職責,對移風易俗、厲行節約各項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聘請有威望、長期從事農村家宴“總理”的人員,作為移風易俗宣傳員和監督員,負責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理性消費、勤儉節約、文明辦宴席的理念。在辦理婚喪喜慶事宜中由監督員對整個辦理過程進行監督,嚴格執行儉約標準,發現大操大辦情況及時向理事會報告。截止目前全縣已聘請監督員2009名,村(居)民小組實現移風易俗儉約辦客監督全覆蓋。
制作一份菜單,為客事餐桌“瘦了身”。 在辦理婚喪喜慶事宜前,事主向理事小組提出辦理申請,理事小組與事主進行協商,協商情況報理事會審批,審批后由監事會進行監督。申請包括辦理的時間、地點、桌數、碗數和菜單等情況。在審批過程中堅持實行“五取消、兩減少、一搭配”的原則。“五取消”即:取消在宴席上傳煙,擺果碟、酒、飲料和其它副食品。“兩減少”即減少總碗數,由過去的16碗以上減到10碗以下,減少肉類碗數,由過去的10個以上肉菜減到6個以下。“一搭配”就是科學搭配素菜。
統一一個地點,為儉約辦客 “搭平臺”。依托各村組現有的活動場所,實行客事定點辦理。在統一辦客場所上有鄉村提供的辦客用具、有群眾信任具備健康標準的專業廚師,有善于統籌安排威望高的“總料理”。既為事主提供了場地,又避免了辦客一天吃三天的現象,也少了一些迎來送往和賭博酗酒的情況,為事主節約了開支和時間。截止目前全縣有群眾統一辦客場所195個,已正式運行90個,共辦理客事910場。
嚴懲一批典型,為違規操辦“通上電”。全縣把移風易俗儉約辦客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作為評先獎優的重要依據。對于公職人員違反《昌寧縣關于規范公職人員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嚴格按相關規定處理。在農村操辦婚喪喜慶事宜中發現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抬頭等違規情況的,對事主和負責監督的理事會成員分別處以一定的違約金。目前,1名鄉鎮干部因不按規定辦理兒子婚宴被追責,1名村黨總支書記因大操大辦“立生基”宴受黨內警告處分。同時,將立案查處情況在昌寧縣紀委監察局網站上點名道姓公開曝光,形成強大震懾,讓儉約辦客形成新常態。
據統計,昌寧縣推行儉約辦客活動以來,國家公職人員累計操辦婚喪喜慶事宜202場次,群眾操辦婚喪喜慶事宜1521場次,平均每場節約費用6000元以上,為干部群節約費用1000余萬元。以往無論建房喬遷、合材立碑還是小孩滿月足歲等,以各種名目大肆宴請、大操大辦之風明顯得到扭轉。在操辦客事時,從宴請人數、宴席桌數、菜品數量等方面更加規范,干部群眾勤儉節約意識逐漸增強。酗酒鬧事、賭博、酒后駕駛、舉債操辦產生的經濟糾紛等明顯減少。昌寧的做法和成效還被云南衛視用專題片《改變從一場喜宴說起》進行宣傳和推廣。(曾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