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韌勁和耐心,“東風”定可喚得回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只要保持常抓的韌勁、長抓的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焦“四風”不發散,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狠抓、一個標一個標地治理,就能夠把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把群眾期盼的良好作風變成生活的現實
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假期,不少紀檢監察干部蠻拼的。他們放棄休息時間,或突擊檢查有無公車私用,或明察暗訪有無公款吃喝,或認真核查有無公款送禮,狠剎各種不正之風。其實,在此之前,糾“四風”、過“廉”節的作風建設“保衛戰”便已然打響。中辦、國辦和中央紀委相繼印發通知,要求持續深入糾正“四風”,堅決杜絕“節日腐敗”。
俗話說,“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節日期間,往往是“四風”問題的集中爆發期,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作風頑疾容易滋生蔓延。同時,人情往來密集,更有心懷叵測者大肆行賄,把平時不便用來“攻城略地”的“糖衣炮彈”,借節日之機大肆“投擲”,并稱之為人之常情。在“麻痹大意”和“款款深情”之下,黨員干部稍有不慎,便可能滑向違紀甚至違法犯罪的深淵。
這就要求:一方面要把規矩立在明處,把“紅燈”亮在前頭,發出未雨綢繆式的預警,給黨員干部敲響警鐘、打好“預防針”;另一方面要善于抓細節、抓具體,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抓,以點帶面,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唯此,才能打贏一場場作風建設“保衛戰”,推動黨風政風整體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以及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抓住元旦、春節、“五一”、中秋、國慶等重要節點,發通知、出禁令,扯袖子、打招呼,零容忍、嚴懲戒,采取各項措施強化節日監督,狠剎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鋪張浪費等不正之風。正是在這樣狠抓節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持續治理之下,公款吃喝成了官場禁忌,公款送禮成了過街老鼠,而節日也日漸回歸本來的意義。對此,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歡欣鼓舞、拍手稱快。
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認識。當前,在正風肅紀的強勁滌蕩之下,全黨轉變作風開了一個好頭,但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基礎還不穩固。一方面,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抓一抓就好轉、松一松就反彈,有的還會變本加厲。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便嚴肅指出,“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防止反彈任務艱巨。另一方面,“四風”問題猶如病毒,亦會隨著治理手段和強度的變化而發生變異。當前,不少“四風”問題便穿上了“隱身衣”、鉆進了“青紗帳”,給治理增加了難度。
“要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保持常抓的韌勁和長抓的耐心,常抓抓出習慣來,耐心抓抓出長效來。”201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決不讓“四風”反彈,死灰復燃。改進作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永恒主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鞏固已有成果,破解不正之風的頑固性和反復性,必須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要繼續加大執紀監督、公開曝光力度,繼續依靠廣大群眾的參與和監督,把治理“節日病”和糾正“四風”進行到底。要建立健全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使作風建設落地生根、成為新常態。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糾正“四風”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只要保持常抓的韌勁、長抓的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焦“四風”不發散,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狠抓、一個標一個標地治理,就能夠把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把群眾期盼的良好作風變成生活的現實。(記者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