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既是目標,也是任務,每一種形態都很重要。然而,黨員干部的慣性思維,是只盯第四種形態“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極少數”,而容易忽視第一種形態“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
實踐中,一些黨員干部常以“看客”心態指點“老虎蒼蠅”,卻沒有身在其中,當引以為戒、遵規守紀的自醒。一些紀檢干部亦是如此,監督執紀只盯著極極少數,對抓早抓小提不起神。這種局面不改變,就很難跟上中央的要求。
應該看到,得益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強勁的從嚴治黨態勢,黨內關系逐漸規范,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清除黨內政治灰塵的有力武器,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漸成常態。這對于喚醒黨員干部的紀律意識,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監督執紀真的做到了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真的成為了常態,就管住了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嚴重違紀的問題自然就少了
“舉報人:您好!您在中央紀委黨風政風信息系統反映的韶關市城郊公路局局長黃振金接受宴請問題,經查基本屬實。韶關市紀委已對黃振金等進行查處。感謝您對反‘四風’工作的支持!”
這是近日中央紀委“反‘四風’一鍵通”舉報窗口,對一件舉報件的處理回復。記者了解到,群眾通過該舉報窗口反映了黃振金的違規違紀問題后,韶關市紀委及時跟進查明,黃振金等人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吃請,9人共消費518元,被嚴肅處理。黃振金本人被誡勉談話,責令退回餐費,并作書面檢查。
黃振金等人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吃請,吃了不該吃的飯,不管錢數多少,都必須受到懲處。這里面衡量的尺子,就是紀律。
紀律面前無小事。正是一次次這樣的抓早抓小,立起了紀律的權威,讓黨員干部知行止、有敬畏。
然而,對于這樣的動輒則咎,不是所有的紀檢監察干部都能真正地理解、清楚地執行。當下,一些紀檢監察干部思想上的“三轉”滯后,對于抓這樣的“小事”并不感冒。
有的人不敢擔當,怕得罪人,不想因為小事惹“麻煩”,對黨員干部的“小毛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人覺得“區區小事”不值得“大動干戈”,執紀時完全提不起精神,全沒有辦大案要案的勁頭。更有甚者,把法律當作執紀的尺子,對此類“小問題”視而不見,等著機會“算總賬”。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某地一鄉鎮紀委曾發現了一名村委會主任的輕微違紀線索,事實清楚,但為了“搞個大的”,沒有及時介入,結果該村委會主任后來嚴重違紀涉嫌違法被移送司法機關,該鄉鎮紀委負責人也因此被追責而受處分,得不償失。
“紀委要真正做到標本兼治、源頭反腐,就必須關口前移、防微杜漸,在干部出現苗頭性問題時就介入查處,避免小錯釀成大禍。”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表示,人都是會犯錯的,犯點小錯時及時提醒、警告、處理了,他還敢再冒風險去犯大錯嗎?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用紀律管住大多數,才叫全面從嚴治黨。監督執紀真的做到了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真的成為了常態,就管住了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嚴重違紀的問題自然就少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要跟上中央的新要求,紀檢監察干部必須主動轉變執紀理念,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最前沿。
批評不能“鶯歌燕舞”
沒有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就難有黨內關系的正常化,也就難以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
提起批評和自我批評,很多人都會想起湖北省鄂州市文體局那場17個小時的民主生活會。
據本報記者采訪披露,2014年7月23日,因對照檢查“畫像”不準、自我批評輕描淡寫、相互批評辣味不夠,鄂州市文體局黨組的專題民主生活會在進行了2小時20分鐘后被鄂州市委督導組叫停。參會者認真反省后,褪去敷衍應付的舊態,嚴肅地進行了批評和自我批評,繼續召開的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了17個小時。
鄂州的這次民主生活會并非孤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少單位的民主生活會都經歷了由消極敷衍到嚴肅認真、由“鶯歌燕舞”到“刺刀見紅”的過程。很多人感慨,已經多年沒有經歷過如此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受益終生。
沒有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就難有黨內關系的正常化,也就難以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
目前看,黨內政治生活不經常、不認真、不嚴肅的問題雖然得到很大程度改進,但在一定范圍內依然比較普遍。在一些地方,自我批評變成了自我表揚,相互批評變成了相互吹捧,導致黨風變質、政治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
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有什么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樣的黨員、干部作風。
黨內政治生活是鍛煉黨性、加強思想教育的熔爐。如果爐子長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卻沒有足夠的溫度,怎么能煉出好鋼?必須橫下心來,解決好影響黨內政治生活開展的各種問題,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斗性,使黨內政治生活真正起到錘煉黨員干部的作用。
方法創新,監督就“如虎添翼”
監督執紀面臨的形勢瞬息萬變,要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必須在方法措施上推陳出新,歸納總結
“根據我們在紀律審查過程中掌握的線索,今天請你來說明有關問題。你要正確認識、認真對待,實事求是地講清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近日,貴州省黔西南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楊光杰在約談州直部門一位副局長時的開場白。
黔西南州的約談經過精心準備,談出了效果。某縣縣長在接受約談時,主動交代曾收受他人禮金,約談后如數上繳;一鄉鎮鎮長在被約談時,主動說清楚了收受紅包的問題,坦言“心里敞亮多了”。
不僅黔西南,約談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靈活運用。今年以來,云南省紀委通過約談等方式,對領導干部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采取適當處理483件,組織處理233人;貴州省六盤水市針對問題線索約談黨員干部309人,115人主動報告自身存在的違紀問題……
約談作為一種新的監督方式,源于2013年4月中央紀委監察部領導班子成員就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對一約談53位中央和國家機關的紀檢組組長、紀委書記。當時,王岐山同志親自約談了中央紀委駐財政部紀檢組組長劉建華等人。此后,約談作為加強監督的一種方法,運用越來越廣泛。
約談是監督執紀方法措施創新的一個典范。實踐中,這樣的創新不勝枚舉。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黃振金案,黃振金的違規違紀行為就是通過“反‘四風’一鍵通”舉報窗口“直達”中央紀委,群眾只不過通過手機輕輕一點,就撒下了監督的“天羅地網”,這種給監督插上科技翅膀的做法,產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監督執紀面臨的形勢瞬息萬變,要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必須在方法措施上推陳出新,歸納總結。如果故步自封,閉門造車,則很難適應從嚴治黨的新形勢,無法跟上中央的新要求。
目前看,隨著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兩個責任”、抓早抓小等理念深入人心,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約談、科技等加強日常監督的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到了監督執紀中,這對于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無異于“如虎添翼”。(記者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