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隨著黨內兩項重要法規的審議通過,管黨治黨的制度“籠子”進一步扎緊。
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實現了黨內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
此次修訂的《準則》和《條例》,最早均誕生于1997年,分別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2004年,中央出臺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0年,《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正式發布。
《準則》和《條例》在頒布后對完善黨紀黨規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原有的《條例》和《準則》逐漸顯現出一些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情況。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實踐,對黨內法規的建設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表示,在修訂后的《條例》中,剔除了此前與現行法律有重復的內容,這正是“黨紀嚴于國法”、“紀在法前”精神的體現。
修訂后的《條例》把黨章對紀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這‘六大紀律’與不久前提出的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動靜結合、借勢聚力,充分體現出‘全面’和‘從嚴’兩個關鍵詞,共同激發出紀律建設的新動力。”高波說。
“過去的《準則》,針對的對象是‘黨員領導干部’,而修訂后的《準則》,則是面向全黨,這是黨中央對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更重大的承諾,全黨同志必須更自覺地用新《準則》衡量和規范自己的言行。”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表示。
湖南省法學會廉政法學研究中心主任鄧聯繁認為,兩部黨內法規的修訂,適應了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成果。“具體來說,實現了規范對象和規范領域的全覆蓋;釋放了越往后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突出了問題導向,細化、實化了黨章的有關規定。”
樹立了“高線”,劃出了“底線”
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是對黨章規定的具體化。《準則》緊扣廉潔自律主題,堅持正面倡導、重在立德,為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高標準。《條例》開列負面清單,重在立規,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準則》總結和凝練了中國共產黨建黨90多年來在自身建設方面的基本經驗,既體現出黨一貫以來的理想信念宗旨和優良傳統作風,也體現出當前“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時代特征,更順應了人民群眾對黨的建設的新期待。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偉東表示,《準則》是對黨員干部正面的義務性要求,有“立德”的意思;《條例》則是對違紀行為的負面評價和制裁性措施。“如果只有《準則》沒有《條例》,相關要求就會成為空話;如果只有《條例》沒有《準則》,黨紀處分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謝春濤告訴記者,修訂后的《準則》為8700多萬黨員樹立了道德“高線”,有利于使黨員進一步達到“不想腐”的境界。“這一‘高線’并非脫離實際、高不可攀,而是摸得著的高標準。它與‘底線’恰好一正一負,一高一低,相得益彰,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抓手。”
“‘高線’和‘底線’的明確,進一步構建起立體式的管黨治黨制度規定體系。”北京科技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偉表示,《準則》是行為的燈塔,為每一位黨員提供了行動指南;《條例》是不可觸碰的紅線,為全體黨員劃定了行為的禁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波說,“不踩‘底線’,是觸摸‘高線’的第一步。每名黨員只有避開《條例》中的負面清單,才有可能邁向理想信念宗旨的高地。”
把黨規黨紀刻印在心上
“貫徹好《準則》和《條例》,關鍵要做到‘學、思、踐、悟’四個字。”高波表示。
高波認為,“學”就是既學習制度文本,又學習指導思想,領會其中深意;“思”就是將現階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工作實際與兩個文件進行“對表”,思考下一步的工作;“踐”就是將“兩個清單”、“四種形態”、“六大紀律”等理論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悟”就是在“學、思、踐”中形成共識,并以其進一步指導實踐。
“貫徹實施好兩部黨內法規,首先,應加大學習宣傳力度,增強全體黨組織和黨員貫徹的壓力與動力,把黨規黨紀刻印在心上;其次,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落實好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后,加快配套制度建設。”鄧聯繁說。
莊德水認為,在貫徹過程中,各級紀委要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全面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增強執紀監督的威懾力,確保紀律的嚴肅性。以貫徹《準則》和《條例》為契機,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堅強紀律保證。
楊偉東表示,《準則》和《條例》都是黨內法規,執行起來不能搞特殊、不能有例外。領導干部要發揮表率作用,帶頭維護黨規黨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保證把紀律和各項黨內法規執行到位。(記者 何韜 瞿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