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一名“執著”的行賄人林濤。他23年執著向同一人行賄,哪怕對方已退休。而與其“交情深厚”的受賄者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原院長李澤愛,退休后仍不忘發揮其“權力余熱”,利用在任時積累的官場資源、人脈關系,為林濤謀取不正當利益,最終兩人皆墮入了權錢交易的深淵。
林濤23年如一日為李澤愛送禮,不忘李澤愛“恩情”,無非是看中了李澤愛的權力“還冒著熱氣兒”;李澤愛退休了仍不遺余力“幫到底”,無非是惦念著林濤的錢。看似一個“執著”,一個“義氣”,其實是:你看上我的錢,我看上你的權,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領導干部像李澤愛一樣,人走茶不涼,權力退而不休。他們不是發揮為人民服務的“余熱”,而是仍倚仗著過去的領導身份和人脈關系“呼風喚雨”“指手畫腳”。他們中有人甚至對此沒有清醒認識,以為自己僅僅是利用“人脈”獲利,不違反紀律。殊不知,這些所謂的人脈,實質是用公權搭建,是變相的權錢交易。那些虔誠的投資者,正是想借用這些人脈接近權力,達成目的。
利益同盟行賄受賄長達23年之久,紀律約束和監督機制竟形同虛設,是沒看到,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一長達23年的權錢交易“腐敗鏈”,表明一些領導干部缺乏對黨紀黨規的敬畏之心,也暴露出對退休領導干部的監督存在漏洞,個別地方監管“撂荒”程度,著實令人擔憂。由于對退休官員的監管不力以及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使一些人僥幸心理作祟,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甚至認為退休即“平安著陸”,貪腐行為也不會再受追究了。
“權力余熱”“期權腐敗”是近些年出現的隱蔽的腐敗形式,因為有“退休”作為幌子掩蓋,腐敗行為不容易引人關注,成為監管的盲區,應引起足夠的警惕。治理“權力余熱”,防止這種權力慣性與私利的“藕斷絲連”,還是要靠制度來“割席絕交”。既要從制度上約束,更要從監管上重視,真正給權力上鎖降溫。只有讓人為的主觀因素在權力的運行中日漸規范,才能避免個人意志作祟,從根本上斬斷權力任性的黑手。
退休官員被查的案例表明,退休并不意味著“平安著陸”,也不等于進入“保險箱”。黨紀在新老同志面前一視同仁,任何人都沒有豁免的特權。只要違反了黨紀國法,不論隱藏多久,也不論是否退休,都會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
范敬宜同志曾作一首打油詩:“人走自然茶就涼,不涼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縱然成冰又何妨?”本案中,林濤的“義氣”源于李澤愛在任時積攢的信息和人脈優勢,這些“資源”才是送錢的真正意圖,這樣的利益關聯是廉潔的大敵。領導干部莫要退而不休、貪念權力,否則想用“權力余熱”為自己謀取私利,無異于縱身“火坑”,最終晚節不保。(施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