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改作風、敢作為、有擔當已經成為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在要求,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更多深層次的利益調整,思想障礙和行動阻力很大。由于體制機制、政治生態以及干部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為官不為”的現象仍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滋長蔓延,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亟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為官不為”現象滋生,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黨員干部思想作風不端正,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革命意志衰退。當前,“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少數地方和單位政治生態處于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狀態。近年來,查處了不少能人腐敗的問題,一些曾經干出過成績的干部落馬了,一些干部把為官不易當作“反常”,把為官不為當作“老到”,把“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當作生存之道。
直接原因是一些黨員干部不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生態與社會生態發生了可喜變化,但一些懶政和不作為的干部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不習慣、不適應,一些人對廉潔自律準則成為黨員干部隊伍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對其的評價標準,心理難以調適。此外,調研表明,職務晉升通道不暢,基層職數少、梯級多、年限長,導致很多干部看年齡算奔頭,看奔頭干工作。一些把干多干少與“好處”、“紅包”關聯的干部,害怕被查處,索性就不干事。
基本原因是干部選任考核評價機制上有著較大的改革空間。當前領導干部選任、考核、淘汰等體制機制存在短板,一些地方和部門考核結果運用不到位,考核結果的激勵作用不大。此外,如何防止亂作為、激勵有作為,政策界定“慢”了。調研中發現,當前“不能”、“不得”的禁止性規范出臺多,而“可以”、“應該”的指引性規范出臺少,尤其是缺失正向激勵性的明確規定。
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從嚴管理干部氛圍仍然不濃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以前一些干部為獲取政績往往采取一些不合規的手段,如今既要好的結果也要規范的過程,加之傳統的“管控型”模式向治理型模式轉變,有的干部就消極怠工,不積極適應新形勢采取新辦法。
治理“為官不為”,須多管齊下,打出“組合拳”
健全價值體系,提升“為官愿為”的思想境界。必須以解決思想問題為根本,以強化黨性教育為引導,用黨章的要求來對照,用“三嚴三實”的標準來衡量,進一步確立正確的黨員干部價值體系和行政倫理,真正使黨員干部意識到“太平官不太平”。
完善考核體系,構建以防治“為官不為”為重點的民主評議黨風政風行風三位一體的考評機制。黨風政風行風三位一體的民主評議工作,必須堅持“頂層設計”,不能各自為政。應制定黨風政風行風三位一體的民主評議工作方案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建議以防治“為官不為”為抓手,開展黨風領域的民主評議工作,并建立規范的民主評議黨風政風行風評價指標體系和工作流程,強化問責追究制度,并在整改階段與“干部召回問責制度”相對接。
強化有為有位的用人導向,健全“為官有為”的保障機制。一是必須細化有所作為的實績考核。要研究建立差異化指標,推行多維度差異化考評辦法,探索實施干部業績全程紀實,讓考核真正考準、考實、考出優劣。二是優化敢于擔當的容錯保障。要把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與明知故犯而違法違紀行為區分開來,把為加快發展的無意過失與為謀取私利故意違紀違法區分開來,保護干事創業干部的積極性。三是暖化干事創業的環境氛圍。健全干部待遇保障機制,完善薪酬體系,嚴格落實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待遇與績效聯系制度,大力拓寬黨員干部職業發展通路,認真解決干部待遇特別是基層干部待遇偏低問題。(魏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