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花燈是云南花燈九大派系之一,是云南花燈藝術中最為絢麗的一朵奇葩,素有“云南花燈比山茶 彌渡花燈別樣紅”的美稱,彌渡擁有花燈民歌曲調 500 多首,傳統花燈戲目 250 多個。2008年6月,彌渡花燈戲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3月,彌渡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全國唯一一家“中國花燈藝術之鄉”。
彌渡,花燈民歌群眾基礎廣泛。“彌渡好地方,村村有燈班”“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才到定西嶺,聽見鑼鼓聲”的民諺,真實地概括了漢唐以來,特別是明清以來,民間自發傳承彌渡花燈民歌文化的群眾基礎。在彌渡縣,民間花燈表演活動十分盛行。彌渡人把花燈演唱與龍獅組合表演,稱之為“玩燈”“鬧花燈”。玩燈的古規十分考究,玩燈的準備階段稱為“團燈”,各村一般由當年生育孩子的家長擔任“燈頭”組織燈班,負責籌集資金和召集人員扎裱龍獅,聘請德高望重、擅長表演的民間藝人到燈班主持玩燈的全過程。玩燈前,舉行“接燈”儀式,結束時“謝燈”,祭祀“龍王”“水神”,祈求一年平安。燈班邊舞邊行叫“過街燈”,在固定地點表演叫“團場燈”。玩燈除了在大街小巷、廣場、村頭等公共場所表演外,還挨家挨戶表演“門戶燈”。出燈前預先向主人送“燈貼”,龍騰獅舞中,由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人根據主人的身份、地位、職業現場編作恭賀之詞,祈祝合家吉祥,財旺家興,主人燃放鞭炮,饋贈紅包,所得紅包收入,用于燈班支出。
扎燈
每年春節,從大年初一、二,全縣城鄉無處不唱燈、無村不玩燈的歌潮燈海,到正月十五、六密祉傳統元宵會,看到那種數萬人匯集在燈場上,龍獅鳳鶴共舞,男女老少同樂,人人都是表演者,個個都是觀燈人的熱鬧非凡場景,令人陶醉,為之傾倒。
上燈
![]()
十大姐
狂歡
![]()
密祉元宵燈會
![]()
燈場上
在彌渡,一年四季都有唱花燈的由頭,從奠土建房、喬遷新居、 結婚生子、 滿月周歲、送子參軍、上大學,到離退休、賀壽、出殯送葬等紅白事,甚至健身、散步、聚會都要唱花燈,可以說唱花燈已觸入到彌渡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融入了彌渡人的血液里。目前,全縣30人以上的業余花燈隊就有528支,這些花燈隊活躍在彌渡城鄉,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小燈謎
廣場花燈
![]()
喜慶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彩鳳傳承技藝
![]()
群文工作者對文藝骨干進行輔導
彌渡花燈劇團成立于1956年2月,在彌渡花燈傳承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堅持每年送戲下鄉不少于50場次,自成立以來,堅持60年送戲下鄉,每年送戲鄉下都不少于50場次,被中宣部表彰為“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同時在花燈精品打造方面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近年來更是做出了較大的成績,2008年,傾力打造的大型現代花燈戲《正月十五鬧花燈》榮獲云南省新農村文藝匯演、云南省第十屆新劇目展演兩項金獎,榮獲第五屆“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2011年,打造的大型現代花燈戲《山村醫生》榮獲云南省第十一屆新劇目展演銀獎。大型花燈戲《山村·小河·月亮》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新創大型舞臺藝術自助項目,是彌渡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國家級的藝術基金資助的舞臺劇。于7月23日至24日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參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受到首都觀眾的好評!
每月一場廣場文化活動
彌渡花燈民歌進央視
![]()
大型花燈戲《正月十五鬧花燈》劇照
![]()
新創花燈戲《山村·小河·月亮》劇照
(彌渡縣紀委 李武華 郭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