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也是紅軍長征過麗江80周年。
賀龍指揮部舊址
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關向應、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占領麗江后,即分兵兩路,奔赴石鼓鎮搶渡金沙江。在石鼓鎮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個主要渡口上,以28個船工、7只木船、幾十只木筏,經過4天3夜,將二、六軍團1.8萬人全部渡完,將追敵遠遠甩在了金沙江對岸,為實現北上抗日的偉大戰略,在石鼓、大同、新華、巨甸一線順利渡江北上,在麗江的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麗江的四天三夜行程160多公里。途經9個鄉鎮,110個大小村莊。紅軍所到之處,開牢釋囚、開倉濟民,宣傳共產黨政策,嚴明軍紀、團結群眾,受到了麗江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愛戴。在紅軍進駐麗江古城期間,麗江人民積極的幫助紅軍準備渡江物資,并把物資運送到石鼓。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紅軍就與麗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也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當年紅軍渡江的渡口
當年,紅二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的率領下從東元橋進入麗江古城。如今80年時光過去,傍邊的漾弓江水潺潺南流。東元橋橋頭的紀念碑上依然刻有“蛇山白塔風塵古,漾江橋歲月深”、橫批“長征之路”的對聯。
為銘記紅軍長征途經麗江的這段光榮歷史,麗江于1977年在石鼓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江紀念碑”; 1999年增建了紅軍渡江青銅雕像“金沙水暖”。2008年建成的石鼓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通過更加詳實的史料、圖片和實物,集中、真實、生動地回顧了紅軍穿越橫斷山、飛渡金沙江的歷史片段。
紅軍渡江青銅雕像“金沙水暖”
當年紅軍走過的路
雖然,從那之后紅軍就再也沒有來過,紅軍的革命精神卻永遠激勵著麗江人民。紅軍來到石鼓所發生的動人故事,永遠都印刻在石鼓人民的心中,如今的石鼓,在長江第一灣的山水縈繞中,各族人民在這里安詳的生活著。麗江古城的石板路上,似乎還回響著紅軍在渡江前夜留下的馬蹄聲與腳步聲,古城里的人們安居樂業,世界各地的游人紛至沓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紅軍長征的精神不會被遺忘,并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奮勇前行,我們的未來也將更美好。
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1977年修建了紅軍渡江紀念碑,由臺基、碑座、碑身、碑額等組成。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邊長5.1米,分別寓意建軍紀念日、黨的生日和無產階級政權。碑頂置陶質紅五星,高1米。碑為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嵌精磨大理石。正面集毛澤東手跡,陰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口紀念碑”字樣。背面刻:“英勇奮斗的紅軍萬歲”后款識為“毛澤東”三字。基座正面摹刻毛澤東《長征》詩手跡。背面碑文327字,記述賀龍等率領的紅軍長征經過麗江,勝利搶渡金沙江的光輝歷史。基座置不銹鋼欄桿,有望柱。碑座東西方各有八級石階可達其上。憑欄遠望、山河縱橫,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1983年石鼓紅軍長征渡口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肖克將軍視察石鼓,為五個渡口標志碑題字。1985年政府修建了木瓜寨、木取獨、格子、士可、巨甸五個分渡口標志碑。1989年修建文物陳列室。1997年4月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1年對門樓進行彩繪。1992年修建“之”字游路。1999年又配套建起了采用著名藝術家“金沙水暖”為主題的紅軍渡江銅像,反映了當時紅軍渡江后與群眾依依惜別的情景,同年擴大景區綠化面積。2005年1月被列為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同年對東廂房進行全面維修。
![]()
云南麗江石鼓紅軍長征紀念碑
2007年11月,根據“紅色旅游”景區建設要求,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擴建石鼓紅軍長征紀念館。同年對鐵虹橋進行橋面維修,并重新修繕木取獨、格子兩個分渡口。
金沙江邊的紅軍亭
2008年6月,五個分渡口被列為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4月,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開始具體籌備內部展廳布置。其展覽以文字、圖片展覽為主,配合有部分實物展品。展覽以“四路紅軍長征”及紅軍過麗江為線索,以“紅二方面軍長征”和紅軍過麗江為主要內容,系統概述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歷程,重點突出“紅二方面軍長征”及紅軍過麗江的歷史。展覽分成三個展室及室外展室部分:第一展室為綜述及紅一、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的情況,第一展室的實物以有關紅軍長征的圖書資料為主;第二展室重點介紹紅二方面軍長征;第三展室介紹紅軍長征過麗江的情況及紅軍長征部分將領簡介,第三展室的實物展柜以紅軍過麗江時遺留的實物為主;室外及走廊展示長征詩詞、書畫等。同時,對紀念館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如維修了建于清朝光緒十五年的鐵虹橋、在原有的基礎上分別維修和擴建了兩個展廳、修建了紅軍長征過麗紀念館標志碑、紅軍亭、走廊、衛生間及后門等硬件設施,并多方征集紅軍當年留下的文物及資料,充實了展覽內容和講解材料,進一步完善并優化了教育設施。
今天的石鼓鎮
2009年5月,紅軍長征過麗紀念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盧朝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