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賓川縣新莊村,遠遠的就聽見寨子傳出熟悉的革命歌曲的聲音,那里的村民內心深深烙下那段紅軍長征記憶,他們穿著紅軍衣服干活、穿紅軍衣服接迎前來參觀紅軍紀念館的人員,還能體驗重走紅軍長征路,踏著紅軍長途跋涉的腳印,記錄時空內涵,記憶和弘揚那段永不磨滅的歷史和長征精神。
1936年4月17日至26日,由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關向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長征過大理,經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賓川、鶴慶3個縣。紅二軍團于4月19日抵達賓川,20日攻克了賓川縣城州城,22日出賓川;紅六軍團于4月21日從祥云進入賓川的新莊、磨石臼一帶,后分兩路到州城、牛井地區,4月22日沿紅二軍團走過的路線出賓川。紅軍長征過賓川歷時4天3夜,途經6鄉1鎮,85個自然村寨、街坊,行程90多公里。紅軍在賓川期間,和人民群眾魚水交融,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有270多名賓川子弟追隨紅軍北上抗日。
紅軍未到賓川前,國民黨當局作了大量的反動宣傳,不明真相的群眾就跑出村外躲避去了。紅軍到賓川后,在經過的村寨用石灰、紅土在墻壁上書寫標語,張貼布告,散發紅、綠、黃、藍等顏色的傳單,給人民群眾演唱革命歌曲,傳播革命思想,啟發教育賓川人民。躲到山里的群眾聽說紅軍和老百姓親如一家,是人民自己的隊伍,都紛紛回到村里。州城新莊張學淵家因受反動政府蠱惑,躲到山里去了。他回到家后,看到家里的院子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水缸里裝滿了清水,堂屋里堆放著一大堆谷子,桌子上放著幾塊紅糖,油罐里裝滿了金黃色的香油,到村里一打聽,才知道像他這樣的窮苦人家都分到了谷子、紅糖和香油。在一家谷堆上,紅軍留下了這樣一張字條:“田是窮人開,稻是窮人栽,谷粒歸原主,應該不應該。”落款:“紅軍宣。”人民群眾見紅軍是如此仁義之師,都爭先恐后地把紅軍迎進家門,幫助紅軍挑水、做飯、縫補衣服、打草鞋,還給紅軍當向導。
紅軍在4月20日攻城戰斗最激烈、最艱難的時候,依然不忘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堅持不用炮,所以發起了兩次猛攻,才以傷亡100多人的代價攻克了州城(原賓川縣城)。紅軍攻克賓川縣城后,處決了縣警察局長吳紹伯,縣參議長趙現清和為非作歹的法警、政警及清丈官員24人,釋放了50余名文職官員和勤雜工。賀龍還親自和比較開明的縣副參議長褚美軒談話并將其釋放。打開監獄,救出了40多名受害者。紅軍每到一個村寨,都對那些作惡多端、為富不仁,民憤較大的惡霸,進行堅決鎮壓,沒收其財產,分給窮苦百姓。
紅軍離開時,賓川人民群眾紛紛給紅軍送草鞋、斗笠、衣物、特產酸腌菜、紅糖等慰勞紅軍。可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都給群眾留下高于所送物品價值的銀圓。4月22日,一個十四、五歲的小戰士和幾個衛生員住到牛井百戶長村的楊漢家,小戰士非常喜歡他家的一匹小毛驢,楊漢執意要把它送給小戰士,小戰士再三推辭后還是接受了。紅軍快要走完的時候,一位紅軍干部挨家挨戶的詢問“你家短少了東西沒有”,楊漢無意間說送給小戰士了一匹馬,哪位紅軍干部馬上去牽了一匹騾子還給楊漢,并送給他一本有拼音符號和圖畫的書說:“如果后面的人來要騾子,就把這本書拿給他們看”。后面來的紅軍果然要跟他借騾子駝一天,楊漢把那本書拿給他們看,那個紅軍一看就說“你家賠本了,不能再借你家的了”楊漢執意要把騾子送給他們,紅軍連連感謝后牽走騾子,并拿出40塊銀圓交給他,他激動得不知所措的說“太多了,太多了”。但紅軍堅持要他全部收下,他感動得哭了。
紅軍離開賓川后,以楊魯庵為縣長的反動政府依靠軍閥,對賓川人民進行瘋狂的反攻倒算。大肆搜捕紅軍留下的傷病員,收繳紅軍留下的東西,鏟除紅軍寫下的標語,迫害進步人士。受到紅軍革命思想熏陶和影響的賓川人民,對國民黨的反攻倒算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有些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救護紅軍傷病員。紅二軍團在州城鎮周官營村駐扎時,在革命先輩李璠家西北樓閣墻上寫了一幅“打倒賣國的南京政府!紅二政宣”的標語,當地群眾冒著被國民黨軍和賓川反動當局懲處的危險將標語用石灰粉刷掩蓋起來,使這幅標語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2014年,賓川縣請省考古所的專家對這副標語進行了修復保護。這副標語,穿越80年的時光依然清晰,似乎在娓娓講述著紅軍長征過賓川這段歷史,講述著賓川縣人民群眾從紅軍來前怕紅軍、紅軍來時愛紅軍、紅軍走后念紅軍的情感變化過程。(楊輝 吳慧琴 楊秀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