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為實現遵義會議作出的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的戰略決策,中央紅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聲東擊西,巧妙地與敵周旋,他們四渡赤水,佯攻貴陽,調出滇軍,致使地處長江上游的云南境內兵力空虛,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及時作出大舉入滇的決定。
紅軍主力向云南方向挺進,蔣介石認定紅軍“必渡金沙江無疑”,下令控制金沙江渡口,毀船封江。龍云眼看昆明防守力量朝不保夕,急忙從滇西、滇南調保安大隊、民團到昆明增援。同時,派省政府少將參軍孟智仁到祿勸、武定、元謀三縣,強令沿岸沉船鎖渡。
紅軍按預定目標,進沾益、曲靖,展開白龍山、關下村戰斗,截獲軍車一輛,繳獲20余份軍事地圖,隨后他們兵分三路,進入尋甸,攻克嵩明,到處書寫“打到昆明去,活捉龍云”的標語,先頭部隊挺進距昆明僅15公里的大板橋附近,威逼昆明。
4月2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在曲靖西山三元宮召開聯席會議,分析中央紅軍面臨的形勢,毛澤東對繳獲地圖如獲至寶,詳細查看分析后指出:自遵義會議后,紅軍由于大膽穿插,機動作戰,已把蔣介石的尾追部隊甩在側后,現在已取得北渡金沙江的最有利時機。第二,是從今天繳獲的地圖看,昆明東北地區是一塊比較大的平原,不像湖南、貴州兩省有良好的山區可以利用,紅軍現在不宜在平川地帶同敵人進行大的戰斗,尤其要避開省城昆明為好。三是根據上述敵情、地形和紅軍今天所到的位置,中央紅軍北上進入四川西部,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創建革命根據地,已經有實現的可能。因此,紅軍應趁敵軍空虛,迅速搶渡金沙江,爭取先機。據此,會議作出搶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根據地的重大戰略決策。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兩省的深山峽谷間,水流湍急,兩岸懸崖絕壁。自古以來,它是一條狂野的江,一條無法征服的江,毛澤東對搶渡金沙江方案又作了具體部署,中革軍委按照毛澤東的意見草擬《關于我軍迅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成立渡江司令部,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陳云任政委,指揮渡江行動:左路紅1軍團搶占龍街渡;右路紅3軍團搶占洪門渡;軍委縱隊干部團從中路直搗皎平渡;紅5軍團殿后。紅1軍團和紅3軍團都因江闊水急,渡江未能成功。毛澤東果斷地把云南祿勸縣的金沙江皎平渡口選為紅軍唯一的生路。
這是一步險棋,在敵人重兵追堵下,中央紅軍如不能渡江,就有被敵人壓縮殲滅在南岸的危險;如被敵人堵于江中,將遭受到重大損失。但對中央紅軍來說,這畢竟還有一線希望。
敵機天天臨江低飛偵察,局勢非常嚴峻。周恩來親自向擔任奪取皎平渡的陳賡、宋任窮傳達軍委決定:“奪取皎平渡關系到全軍安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劉伯承率干部團先遣營,沿著懸崖峭壁上的小路,晝夜兼程,翻山越嶺,冒雨急行160里,當晚到達皎平渡口,他們偽裝成國民黨軍,出其不意全殲國民黨軍一個連和保安隊,控制了渡口。并千難萬險尋找到可用的6艘木船。
張朝滿、周德安、夏二糖等37位云南船工打破了夜不擺渡的古訓,從5月1日開始,晝夜搶渡,六艘木船在湍急翻滾的江水中穿梭來往,用9天時間,將三萬多中央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
5月5日,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和軍委領導,在劉伯承陪同下渡過金沙江。船至北岸,進入四川會理縣境,積壓在毛澤東心里的這塊大石頭終于掉了下來。
面對波濤怒吼、云崖高天的金沙江,毛澤東風趣地對劉伯承說:“前幾天,我們的一些同志擔心,怕渡不過金沙江,被敵人擠上絕路。當時我就對恩來、朱德同志說,沒關系,四川人說劉伯承是條龍下凡,江水怎會擋得住龍呢?”渡江的緊張疲勞被毛澤東的一席話驅散到九霄云外。
毛澤東來到江邊的渡江司令部,對隨后過江的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說:“你們過來了,我就放心了。過了金沙江,我們就真正把長征以來,一直尾追我們的蔣介石軍隊甩掉了。”
龍云得知紅軍在皎平渡加緊渡江后,于5月8日再次急電“不分晝夜,向環洲方面之匪猛烈進攻。趁其半渡進剿,當可收功”,他妄圖把中央紅軍消滅在金沙江兩岸。但北面川軍劉元瑭部懼怕和紅軍作戰,歸宿在會理城內不敢出來,南面滇軍行動遲緩,致使龍云南北夾擊的計劃破產。
5月9日,在祿勸石板河擔任阻擊任務的紅5軍團完成掩護任務后,也從皎平渡順利渡江。中央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的第二天,滇軍劉正富旅追趕至江邊,看到的只是江水浩淼,紅軍早已渡江毀船。
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央紅軍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