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個目標既有價值導向的意義,更有歷史使命、機遇挑戰、思想理念和路徑方法的“治理”轉向的意義。具體到現代高校,國家治理現代化助推高校廉政建設“治理”轉向。要探究這樣的轉向,首先要對“治理”有一個基本的理解,“治理主體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合作互動化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特征,合法性、信息透明、責任、法治、有效等是基本價值理念;”“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那么,高校廉政建設為何以及如何實現這樣的“治理”轉向呢?高校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造就人才、提供理論支撐、服務社會治理等功能,高校廉政滲透于其功能發揮以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如果不能做好高校廉政建設,則會把腐敗負能量滲透到這些功能中,從而破壞或阻礙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廉政建設的價值意蘊
為什么要把高校廉政建設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進行研究?或者說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廉政建設有何價值意蘊?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既是對當前高校廉政建設實踐和網境的價值態度,也是如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進行高校廉政建設路徑創新的價值論基礎。高校是治理現代化的多元主體之一,高校廉政建設作為一種治理路徑既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教育治理的現實保障,還是黨的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戰略場域。
(一)高校廉政建設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高校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始終都是基礎性的。高校廉政建設使“高校成為高校”,使之復歸于純潔的“象牙塔”,這樣的高校治理路徑同時也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程。其基本的邏輯是,深入開展高校廉政建設才能產生廉潔的大學師生,廉潔的大學師生既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更成為社會治理的示范力量,以其作為治理主體的公民成就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力量。因此,我們把高校廉政建設視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從而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高校廉政建設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現實保障
教育治理現代化與經濟、社會、文化治理現代化等共筑國家治理現代化結構和進程,高校作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戰略主體承擔著其使命和責任。教育治理本質上是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統與協同共治。高校廉政建設通過保障教學、科研、行政的風清氣正以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為培育自由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更需要高校廉政建設為教育制度現代化提供“廉制”保障;第三個方面則是高校廉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
(三)高校廉政建設是黨的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場域
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組成部分的高校廉政建設除了與其它組織具有相同的意蘊之外,還因其主要對象為大學師生這樣的知識精英及其傳承性而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高校廉政建設既關系到教育系統的黨風,更關系到黨風的代際傳承,或者說高校廉政建設就是培育和傳承優良黨風的戰略場域。高校還成為黨風廉政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演練場,這樣的演練場,既需要更高度地關注與呵護,更需要科學治理。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高校廉政建設通過培育校園內好的黨風,建設基層黨組織,培養好的教師和干部,從而培養清廉的學生,更大程度上實現學生作為治理主體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廉政建設的現實困境
無論是多主體取向的民主化,還是基于社會管理困境的科學化治理,亦或是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法治中國”建設,都需要正視當前的腐敗問題的嚴峻現實。高校廉政建設有很好的人才基礎和科學化保障,卻又有阻礙治理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的具有高校自身特質的現實困境。這樣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學術腐敗導致“科學腐敗”,隱蔽性與“反反腐敗”性,腐敗的連鎖效應及其影響的長期性和深遠性。
(一)學術腐敗導致“科學腐敗”
高校作為學術戰略高地推動著科學技術現代化,以理論方式助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然而,論文抄襲、課題作假、科研經費腐敗、課題評審中的行賄受賄等問題并沒有停止,反而在有些高校愈演愈烈。學術腐敗成為科學發展的巨大障礙。這樣的問題為高校廉政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當一些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之主體的高級知識分子都腐化了,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治理,如何進行治理現代化意義上的廉政建設?從另一角度講,也就是我們要思考腐化了的科學與腐化了的高級知識分子應該如何治理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成為科學發展的困境更成為治理現代化的困境。
(二)隱蔽性與“反反腐敗”性
校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上最純凈的“象牙塔”,然而,這樣的純凈地方卻又隱藏著一系列的腐敗問題。隱蔽性一方面由于基于大學治理現代化的要求而使大學有更大的獨立辦學的能力和機制保障,這種能力和機制保障的本意是使大學更好的“治教理學”,但卻由于缺乏對這樣的獨立性的系統監管與協同治理使得一些大學從“關起門來搞學術”走向“關起門來搞腐敗”。另一方面由于聚集于大學里的高級知識分子,對反腐敗的理論、實踐和技術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從而當其自身腐化時,他會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研究去隱藏或阻抗,因而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反反腐敗”性。具有這樣特性的高校腐敗,對高校廉政建設具有更大的挑戰,從而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三)腐敗的連鎖效應及其影響的深遠性
當我們把學界普遍認為的“身教重于言傳”教育理念貫徹到高校時,大學教師的行為既成為大學生的榜樣,又進而成為當前社會的榜樣示范,即“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當教師身上充滿廉潔的正能量時,通過影響學生從而影響社會的力量是巨大的;相反,當教師身上出現腐敗的負能量時,這種負能量不亞于正能量的傳播和影響。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主體力量,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治理主體之一,如果這部分人都腐化了,那么對整個國家治理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大學的今天是社會的明天”,教師的腐敗成為學生的示范,學生的腐敗成為社會腐敗的示范的同時又是社會腐敗的主要力量,這樣就形成腐敗負能量的循環。因此,師生腐敗的連鎖反應導致其影響的長期性和深遠性,使我們更應把高校廉政建設提高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深入探究。
三、“協同共治”:高校廉政建設的路徑創新
國家治理現代化為高校廉政建設提出新的機遇挑戰的同時,也為其提供新的思想理念與路徑方法,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其一元主導下的多元主體性,“德法協同共治”,廉政監督的社會化與網絡化,廉政建設科學化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等方面為高校廉政建設提供理念導向和具有操作意義的路徑方法,其本質上是實現高校廉政建設的“治理”轉向。
(一)多主體建構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基礎上,單一的管理主體向多元治理主體的轉向,這種多元主體主要體現為政府、社會、公民等共同構筑為國家治理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協同共治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治理秩序。“治理”轉向貫徹到高校廉政建設中亦有其獨特價值。傳統意義上的高校廉政建設幾乎完全依托各級黨委領導下的紀檢部門的努力以實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隨著高校腐敗問題的嚴峻、全球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形勢,單一的紀檢部門的力量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決這種力不從心的重要出路就是要在黨委領導、紀委主導,落實黨委主體、紀委監督責任的前提下,使廉政建設的主體多元化。在高校內部而言,即所實現的是教師、學生、行政事務者、各級領導、各部門共同構筑廉政建設的主體,通過一定機制實現互相監督的多維互動關系,從而形成多主體的“廉政責任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本質上是通過協同共治以預防和制約領導干部“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從社會的公仆變成社會的主人”。
(二)“德法協同共治”
高校廉政建設既包括對腐敗案件的嚴肅查處,形成一種嚴于法治的高壓態勢和氛圍,也應發揮道德力量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這兩者基本關系是以道德滋養法律,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以法治保障道德,德與法在不同層面上發揮作用而又相互滲透,從而實現“德法協同共治”。這樣的“德法協同共治”,在高校體現為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并行,道德宣傳與法律懲治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補充,個案治理與榜樣示范相融合,以實現高校廉政建設的德治與法治的協同共治。同時,還需要重視的是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與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的協同培育。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成就為大學的基本精神的組成部分而需要全面、全過程、精心培育。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的培育要通過共產主義信仰的教育、榜樣示范等實現,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高校廉政建設的德治的核心路徑,即通過涵養和培育師生中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以引導師生形成廉潔的道德品質與理想信念。
(三)廉政監督社會化與網絡化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高校廉政建設只有融入于社會關系中,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把社會化、網絡化作為責任治理體系建構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論,這對于解決廉政建設中“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的監督難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方法。在高校,社會化和網絡化主要通過學校對社會的開放,讓社會力量監督高校來實現。高校要主動對媒體等社會力量開放,只有這樣才能一定程度上阻斷高校從“關起門來搞學術”走向“關起門來搞腐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歡迎輿論監督,主動接受輿論監督”,然而,至今仍有部分高校把媒體等社會力量視為洪水猛獸,拒絕社會化的監督,這是違背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機理的,最終其堅守的大門是要被動打開的。高校廉政建設的網絡化監督體系則是基于廉政建設多元主體基礎上的一種關系建構,即廉政責任治理的單一化走向網絡化、廉政主體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廉政監督的線性化走向網絡化。“要把作風好壞的評價權交給廣大人民群眾,形成自下而上的黨風、政風、行風評價機制”和監督體制,具體而言,包括建設師生考核評價領導的機制、主動引進現代媒體等社會力量監督校園、建設反腐倡廉的專門的師生社團、以物質和精神獎勵等方式激勵師生參與到廉政建設特別是反腐敗活動中來,從而以社會化、網絡化的方式協同壯大廉政建設的力量。
(四)廉政建設科學化與人文關懷的結合
把治理現代化理論和高新技術應用于現代廉政建設是一條很好的出路。首先是通過制度建設和科學技術應用以實現“權力入籠”。“制度好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高校廉政建設首先需要有科學化的制度體系。其次,需要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化,亦指高校通過科學研究以推動國家廉政建設的科學化發展,這是搞好高校廉政建設的科學性保障。科學化所應對的主要是“不敢腐、不能腐”的問題。但要真正實現“不想腐”則還需要“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的人文關懷,兩者的結合才是當前廉政建設的出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是更加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進程,即從外在的治理走向內外結合而更重內在的治理路徑。這種路徑特別是在作為高級知識分子聚集高地的高校更顯示出其現實意義。人文關懷主要通過對全校師生員工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關懷,實現“權利出籠”,使之在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更好的保障、尊嚴和安全感。高校廉政建設科學化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本質上是實現“權力人籠”與“權利出籠”的協同,以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歐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