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才清除界碑基座上的泥土
編前
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之際,紅河州河口縣橋頭鄉簿竹箐村新店小組村民、界務員楊天才被中共中央光榮授予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30年如一日在邊境線上巡視,守護著祖國的南大門。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中,他先后3次被評為省、州“優秀界務員”,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他作為紅河州的唯一代表,到北京參加外事界務員座談會。2014年6月被評為“全國十佳衛國戍邊英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楊天才用具體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豐富內涵,他是一本活教材,是廣大黨員學習的榜樣。
在蜿蜒蒼茫的大山里巡界線是他的職責,以“國界碑”為標準,維護國家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他的準則。
“邊民相安,國家無事。”這是楊天才的口頭禪,也是身材瘦小的他,傾盡一生所干的最大的事。
無論是察看、維護界碑,調解兩國邊民發生的過耕、過牧、過伐等問題,還是制止偷盜、走私、偷渡等行為,他總是恪盡職守、聯系群眾、無私奉獻,為祖國的和平與安寧,獻出了無悔青春和汗水。
他就是河口縣橋頭鄉簿竹箐村新店小組界務員、“全國十佳衛國戍邊英模”、2016年度“云嶺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楊天才。
恪盡職守32年無私巡界路
楊天才的家,離邊境只有500余米。曾在邊境戰爭時期當過民兵連副指導員的他,從1984年被選為外事界務員的那天起,就一頂斗笠、一只水壺、一把鐮刀,開始了他的巡界之路。
7月6日一早,細雨紛飛中,記者跟隨楊天才,沿著公路走向邊界,體驗巡界路。
中越邊境,雜草叢生,溝壑縱橫,林深路陡。每逢雨季,悶熱潮濕,毒蟲肆虐,腳下打滑,可他仍堅持一個月4次至5次的巡界行程,總是多于政府規定的次數,因為他擔心:“不去邊界走走,不容易發現問題。”
“前20多年,我的責任區是15公里10多個界碑。近60歲時,為了照顧我,加上界務員增多,線路從15公里縮短為5公里3個界碑。”路上,說起國家富強,界務員增多,邊界安寧,楊天才十分自豪。
公路邊,雜草中露出一條小路。順小路進去,不遠處就是楊天才負責的第一個——139號界碑。楊天才一個箭步跳上小路。“注意腳下,容易打滑。”楊天才提醒記者,還要注意腳踝處、脖子、頭上“會有螞蟥爬上來,毒蛇和螞蟥一般不咬我,我身上旱煙味道濃。”原來,為了防止被毒蟲咬,他專門學會了抽味道濃的煙葉。
到了界碑處,楊天才用鐮刀割去剛長出來的小草,又用草葉擦去界碑上雨水沖下的泥痕。
雜草叢生的巡界路
去往下一個界碑,沒有直線通達的路。因為荒草長得旺,楊天才踩了32年,沒能踩出明顯的道路,潛在的危險無時不在。“我摔過多次。”楊天才提起褲腿,露出疤痕給記者看:“這是從4米高的山崖上摔下,摔得最厲害的一次。”
在邊境幾輪掃雷的間隔期,楊天才還踩過一次壓發雷,“我訓練過,感覺左腳腳下一軟,就不敢抬了,抬起我就完了。”當時,楊天才踩著地雷站了很長時間,腦中想到了可怕后果,出了一身冷汗。可他按照培訓方法,用力踩著左腳的同時,右腳也用上了勁,猛力向右翻身跳開。“砰——”地雷爆了。躺在地上的楊天才摸摸腳、腿,完好無損。
“我阻止過偷渡,幫助公安部門破過走私、偷盜案。”楊天才指著山頭回憶,有一次,有村民的牛夜間被偷。黎明,他配合越南警方,追蹤著牛蹄印深入越方追出60公里,抓住了嫌疑人。
邊界線周邊的群眾,很多人都認識楊天才。路上,放牛的,種田的,拾柴的,總有人和他打招呼。“開始幾年我都是吃冷飯,后來和老鄉們熟悉了,就到他們家里吃熱飯。”時間長了,很多邊民和他成了朋友,一些過耕、過牧、過伐等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2年來,楊天才用雙足巡界行程約1.3萬公里,先后協助邊防派出所成功破獲過販賣毒品、黃金和拐賣婦女案40余件,調解邊民矛盾糾紛無數,找回邊民丟失的牲畜300余頭(匹),協助林業部門處理了大大小小的盜林、盜獵事件100余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草根外交官”、“活界碑”。
顧好“大家”一生只為國安寧
“楊天才一生厚道、勇敢、責任心強。”簿竹箐村新店小組退伍軍人張建春從小佩服這個好街坊。楊天才20多歲當村計生專干,后又當民兵連副指導員,在計劃生育、管護森林、民兵訓練上,說到做到,他不但精通邊界法律、法規,還懂得民法、刑法等知識。講理清楚明白,執行政策和規定十分認真、到位。
可在對待自己的家里事上,張建春記得,好多次,該耕田了,楊天才卻要出去巡界。等他回來,田里的水已經干了。
“農田耽誤點沒啥,可巡界是我的職責,是國家大事!”這是楊天才剛當上界務員那陣子,妻子何興珍讓他去干農活,而他卻要去巡界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因為妻子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和年邁的婆婆,家里地里,都得忙。這話聽多了,每有農活,妻子再也沒指望過他。他不忘寬慰她:“我顧不得家。你只要照顧好孩子、老人,地里打的糧食,夠吃就行了。”
可窮家日子難。要強能干的妻子為了家境好些,從不間斷飼養豬、雞、鴨,還逐漸學會了釀酒、做豆腐。“我白天忙完,晚上喂豬,孩子或婆婆給我打著手電筒。”何興珍說。
“那一次他要是晚回來一兩天,我可能活不到現在。”妻子那年肚子痛,村衛生所看不好,大水溝的老中醫也沒了辦法:“你去別處看看吧。”別說山高路陡,肚痛得連路都走不成了的她,哪也去不成。晚上楊天才回來后,才約上村里3個壯勞力,一路連抬帶攙,把妻子送到了20公里外的鄉衛生院后,才治好了病。
“我也想照顧家,也想家人過得更好,可我干了這一行,負了這個責,有啥辦法啊!”楊天才理解妻子的委屈,勸妻子時,總是與她一起回憶邊境戰爭時的慘狀:村里有多少人被雷、炮炸傷,有多少人逃離家園;就連妻子在地里拔草時,也被流彈炸傷,至今左腳、左腿內還有無法取出的彈片,左腳后跟缺了一大塊——這些都是因為邊境不安寧而引發戰爭造成的。
“邊境安寧了,人民就有福了。爸爸干的事,是為了邊境百姓好,為全中國好。”懂事的一雙兒女也勸媽媽:“要多理解爸爸。”
說得多了,“邊民相安,國家無事”的道理,深深印在了何興珍的心頭,對丈夫的工作,再無怨言,全力支持。
“這次他到北京受表彰,附近寨子都傳開了。為人民群眾干事,為國家作貢獻,光榮!”說完,何興珍的笑眼里,泛出幸福的淚花。(常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