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從嚴治黨,再次邁出堅定步伐。
日前,經黨中央同意,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的方案》的通知。中央決定,中央紀委共設置47家派駐機構,實現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決定,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僅僅兩年時間,就實現了全面派駐,彰顯了黨中央管黨治黨的堅定決心和高超智慧,展現了黨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制度探索。
與時俱進的戰略部署
2015年1月,經黨中央審批同意,中央紀委在中央辦公廳等單位新設7家派駐機構。在中央組織部機關工作多年的歐陽月明,走上中央紀委駐中央組織部紀檢組的工作崗位。面對從組工干部到紀檢干部的角色轉換,他說“這是時代賦予我的轉變”。
不論是新設7家中央紀委派駐機構,還是在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實現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在中國共產黨執政66年歷史上都是首次,烙上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引向深入。
從制定出臺八項規定,堅持不懈反“四風”,到“老虎”“蒼蠅”一起打;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扎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從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到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隨著管黨治黨進程的不斷深入,黨對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從嚴治黨等同于反腐敗。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在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體現“全面從嚴”的要求。
“派駐機構全覆蓋,是一個強烈而明確的信號,就是所有權力都要受到監督,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正在步步深入,‘螺絲’將會越擰越緊。”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
這是清醒務實的責任擔當。
“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的講話凝聚了全黨的共識。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特色、最本質的特征。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黨的領導,關鍵在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建設,必然要求強化黨內監督;強化黨內監督,派駐監督就不能留空白、有死角——沿著嚴謹細密的邏輯推演,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勢在必行。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品格、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的充分體現。
這是直面現實的問題治理。
曾幾何時,每到節慶時節,熙熙攘攘的北京街道上,各種“跑部錢進”的送禮車輛一度增添交通擁堵;“部委街”上的高檔餐廳隨處可見,回收禮品煙酒購物卡的店鋪生意興隆……
從信訪、巡視和審計等渠道,以及紀律審查中發現的情況看,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絕非凈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同樣嚴峻復雜。
透過現象看本質,問題根子在于理想信念蛻化、宗旨意識喪失,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原因是管黨治黨不嚴、黨的領導弱化。
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全覆蓋,就是將黨內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各個部門和單位,全方位看住中央和國家機關的權力,從而強化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
這是以上率下的生動實踐。
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地位重要、影響力大,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五位一體”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如果這些地方的權力看不住,就不僅不能以上率下,反而會上行下效,帶壞風氣。相反,把中央和國家機關38萬黨員管好了,對全面從嚴治黨就是最鮮明的導向和最好的示范。這是率先在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推進派駐機構全覆蓋的戰略思考。
尊崇黨章的重大決策
翻開黨章,“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或紀律檢查員。”第八章第四十三條這45個字,自1982年黨的十二大寫入黨章30多年來,歷經多次修訂,只字未改。
“推進派駐機構全覆蓋,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不是憑空而來、率性而為,而是有著深邃的歷史背景和堅實的實踐基礎,是依據黨章規定,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中央歷次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出的重大決策。”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說。
這里有歷史的回放和梳理。
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紀檢監察派駐制度確立以來,派駐機構歷經創立、撤銷、恢復重建、合署辦公、統一管理等數次歷史變革。
黨的十八大前,中央紀委監察部共在52家中央和國家機關設置了派駐機構。相對于全部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覆蓋面僅三分之一多。同時,向黨的工作部門和全國人大機關、全國政協機關派駐尚未破題。
“全覆蓋,是第一次讓黨章中的第43條,從‘規定’變成‘現實’,從平面走向立體。” 謝春濤說。
這是緊扣黨章,對“三轉”的進一步深化。
機構調整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對派駐機構職能的明確。
“種別人的地荒自家的田”不能了,“紀檢組長不分管其他業務工作,必須一心一意干紀檢”要求明確;“越俎代庖”“做不抓老鼠的貓”不行了,“首要職責是監督執紀問責”定位清晰;“怕得罪人”“當老好人”不成了,“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
“三轉”的實質是要求紀檢監察機關找準職責定位,明確主責主業。加強派駐機構建設正是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黨章規定的紀委職責定位的遵循。
這是依據黨章發揮派駐監督作用,助力全面從嚴治黨。
2015年7月,各單位一份份《上半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情況》相繼送到了中央紀委駐中央統戰部紀檢組。“這么做不僅便于紀檢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可以比較有效地督促各單位黨組織特別是一把手切實扛起主體責任。”
新設派駐紀檢組的工作經驗,體現了派駐監督工作的重點。
黨章和黨組工作條例規定,黨組在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上負主體責任。派駐機構第一位的任務,就是緊盯駐在部門是否堅持了黨的領導、切實發揮了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只有黨組織真正發揮作用,履行好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才能落到實處。
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縱觀派駐機構全覆蓋改革,監督單位從52家增至139家,而派駐機構卻從52個減少到47個。
如果按照原來的派駐模式,全覆蓋很難做到,必然要拉出一支龐大的隊伍,這不現實,必須要改革。而改革涉及的領域廣、部門多、情況復雜,只能邊實踐邊總結,逐步推進。
這是具有豐富實踐支撐的改革。
中央紀委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立足本屆、立行立改。
謀定而后動。2015年1月,中央紀委新設7家派駐紀檢組,既突破了全覆蓋道路上的關鍵部門和領域,也為全覆蓋探索了路徑。
履職不到一年,7家新設派駐紀檢組紛紛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截至2015年10月底,駐中央宣傳部紀檢組向中央紀委報告反映中管干部問題線索10多件,初核領導干部問題線索40多件;駐全國人大機關紀檢組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中央紀委和全國人大機關黨組同時上報了《關于全國人大機關黨風廉政建設的報告》,列出具體問題清單,提出12條有針對性的建議;駐國務院辦公廳紀檢組已建立8項工作機制,有效提升綜合派駐監督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
這是組織制度的創新。
改革的本質是組織和制度創新。改變以往“點對點”單獨派駐的方式,將有限的力量抽出來,該整合的整合、該撤并的撤并,從實際出發,采取綜合派駐和單獨派駐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改革效益最大化。
回望兩年來的改革之路,從《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到《關于加強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建設的意見》、《中央紀委派駐紀檢組組長、副組長提名考察辦法(試行)》、《關于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的方案》相繼出臺,派駐監督從體制機制上改,在制度規則上立。成熟一條規定一條,最終把改革做實。
這更是理念思路的創新。
派駐機構全覆蓋,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構調整,而是對派駐監督本質的重申——
派駐監督本質是上級紀委對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不是同級監督,派駐機構與駐在部門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派駐機構是中央紀委的延伸,我們就是中央紀委的人,駐進來就是抓監督。”駐全國政協機關紀檢組組長周新建的話,回答了“我是誰、我為什么來、我來干什么”,凸顯出“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強化監督只有進行時。派駐監督,是黨內監督重要制度安排,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制度支撐。更好發揮派駐監督的“前哨”作用,必將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邁向新的更高境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李曉珍 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