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述摘編】
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一些人在腐敗泥坑中越陷越深,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其身上出現的一些違法違紀的小錯,黨組織提醒不夠,批評教育不力,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網開一面,法外施恩,就可能導致要么不暴露,要么就出大問題。所以,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這是對干部的愛護。要讓每一個干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孔子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一見到善要覺得趕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試沸水一樣趕快躲開。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群眾說,只有警鐘長鳴,才能警笛不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名句】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出處】《論語季氏》
【原典】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釋義】
這句話是說:看見善的,努力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看見惡的,使勁避開,好像將手伸到沸水里。
湯,古代指熱水。孔子用“探湯”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時所應采取的態度。《韓詩外傳》中說:“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奮斗目標,會使德行增進;跟落后的人相比,標準要求降低了,會使德行減退。其實都是在警示人們要趨善避惡。
8.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論述摘編】
制定紀律就是要執行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黨的規矩,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遵照執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級黨組織要敢抓敢管,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嚴明黨的組織紀律,增強組織紀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70頁
【名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
【原典】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釋義】
這是《孟子離婁上》開篇第一句,意思是: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之道,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規和矩,原本分別是匠人畫圓所用的工具和畫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因此在這里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后來在本義的基礎上,規和矩引申出標準、準則或規范等意思,《韓非子解老》說“萬物莫不有規矩”,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準則法度。由此,“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就用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名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出處】《荀子勸學》
【原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木材經過墨線加工才能取直,金屬在磨刀石上磨過才能鋒利。
《勸學》是《荀子》的首篇,顧名思義,就是鼓勵學習。全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如青出于藍、鍥而不舍、跬步千里等。
9.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論述摘編】
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無論是因為“法盲”導致違紀違法,還是故意違規違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則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說:“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鐵,終扛不住法律的熔爐。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名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四
【原典】一程離了錢塘門,取今時景靈宮貢院前,過梅家橋,到白雁池邊來,問到陳干娘門首時,十字兒竹竿封著門,一碗官燈在門前。上面寫著八個字道:“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釋義】
《警世通言》是明代馮夢龍所編的白話短篇小說集,題材來自民間傳說或史傳、小說,與《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早在元代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中就已出現:“你待結綢繆,我怕遭刑獄。我人心似鐵,他官法如爐。”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卷十四中則省去了“我”、“他”的口語表達。意為:人心即使冷酷如鐵,也扛不住法律的熔爐。
10.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論述摘編】
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現在,我們有法規制度不夠健全、不夠完善的問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規制度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6月26日)
【名句】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出處】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原典】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釋義】
這段話是明朝首輔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提到的。意思是說,大凡國家大事,制定法令條例并不難,難的是有法必依。
1573 年,即萬歷元年,張居正上《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考成”,即考核官吏的政績,實行賞罰,獎廉懲貪,以此來整治官吏爭權奪勢、玩忽職守的不良之風。
11.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述摘編】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怎么抓?就從中央政治局抓起,正所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上面沒有先做到,要求下邊就沒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名句】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處】《論語顏淵》
【原典】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釋義】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在這章之后,還有兩章。這三章,孔子都是在說政治責任在上不在下。因此為政者要帶頭端正自己。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述摘編】
我一直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這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對領導干部配偶和子女等經商辦企業,黨紀國法都有明確規定,問題是沒有落實好。對領導干部,要求就是要嚴一些,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5年3月5日)
【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原典】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釋義】
孔子說:“(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這其實和“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一個道理。在《子路》篇里,還有一章: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說:假如端正了自己,治理國家有什么難呢?連自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別人?)
基本與這段話意思一樣。可見孔子一直在強調為政者自身修養、德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