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尋甸縣紀委組織機關全體黨員學習《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提出“六讓六成為”,促使問責條例有效貫徹落實。
讓真“領”真“導”成為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領頭雁”。領就是率先垂范、引領示范,‘導’就是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責條例能否起作用,關鍵在于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敢不敢較真、有沒有戰斗性,敢紅臉敢瞪眼,避免說的多,做的少,力戒“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一定要真“領”真“導”,從“我”做起,以上率下。
讓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成為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主旋律”。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出臺,更要管好從“老好人”到“階下囚”的中間地帶,實現從查處違法向緊盯違紀、從注重辦理大要案件向全面監督執紀問責、從抓晚抓大向抓早抓小轉變,既嚴肅查處嚴重違紀問題,拔掉“爛根”,又注重查處輕微違紀行為,治“病樹”,正“歪樹”,讓每一項紀律都立起來,嚴起來,成為黨員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線。
讓《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落實成為管黨治黨責任層層落實的“助推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黨治黨責任不能鎖在柜子里,要通過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不能坐在城樓上觀山景,輕松躺在權力的沙發上“睡大覺”,唱管黨治黨“空城計”,不能領“職務”時都躍躍欲試、當仁不讓,發現問題卻不去管、不報告、不批評,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緊密結合,同向發力、同時發力,讓黨風廉政建設責任不再“虛轉”,層層落實。
讓問題導向成為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風向標”。制定問責條例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主要矛盾,尊崇黨章、聚焦政治責任,只要方向正確,邁出一步就是勝利,要從“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鋪張”“樓堂館所的豪華”等各類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起,時時“體檢”,處處“反省”,突出主體責任,聚焦“關鍵少數”,強調規矩意識,拉紅線,明底線,實現從“官多大權多大”到“官多大責多大”的轉變,著力解決“上熱下冷”問題。
讓真“問”真“責”成為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主抓手”。“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綱領,制定條例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認識、釋放失責必問強烈信號的過程,“問”與“責”,作為車之兩輪、鳥之兩冀,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如果畏首畏尾,熱衷當“好好先生”,對腐敗行為不想抓、不會抓、不敢抓,不僅遲滯黨風廉政建設的步伐,還對腐敗形成默許和縱容,只有守住“問責”這條底線,讓黨內問責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利器,不再“隔靴搔癢”,而是“動真格”、“觸痛點”,問責一個,警醒一片,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才能讓黨政領導把落實主體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緊箍咒”。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執行制度關鍵在人,問責“利劍”指向一個清晰“靶心”—擔當,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自己先擺進去,主動融入,發揮“探頭”作用,“啄木鳥”功效,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認真勁兒,用堅強的執行力,喚醒全體黨員尤其尖黨員領導干部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時時上緊發條,處處敲響警鐘,念好“緊箍咒”,積極實踐,守紀律、講規矩,筑牢堅實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