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將良好家風視為領導干部精神成長的沃土,通過領導干部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血緣關系構筑堅實的反腐敗“堡壘”,以良好家風引領黨風政風和社風民風持續好轉,推動形成修身律己、崇廉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
追根尋廉,解密家風家訓的時代內涵。云南省把優秀家風家訓看成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全省各地通過推選、征集等途徑,發掘出了富源縣蕭氏家族、富民縣邵氏家族、會澤縣唐氏家族和白霧村《圣諭六訓》《圣諭十六訓》等一批優秀家風家訓和家風家訓傳承地,并確定了20個家風家訓建設示范點。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新聞媒體以集中采訪、分批報道和編排歌舞等方式,不斷推出優秀家訓和家訓故事。如賓川縣根據清末貢生朱嘉言所立的《家訓坊》內容和家庭敬老美德實例,創作出《追夢賓居》畫冊和花燈歌舞劇《家訓》《連?廉舞“三不貪”》等文藝作品;依托沙址村“辟雍登俊?清白傳家”、“傳承祖訓?百忍家風”和“古禪滄桑、洗心彌新”等家規家風家訓資源中的廉文化,創作推出雞足山鎮的《廉之歌》、《德之舞》、《訓之歌》、《容之曲》,以教唱、比賽、專場演出等形式頌揚家庭廉文化。
親情助廉,筑起拒腐防變的家庭防線。全省各地結合實際,通過發放《廉政倡議書》、寄送《廉政卡》、簽訂《家庭助廉承諾書》、舉辦家庭助廉座談會等形式,鼓勵干部家屬念好“廉政經”,督促領導干部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此外,一些地方還發揮家庭成員最容易察覺領導干部細微變化的獨特優勢,動員家屬強化對領導干部“八小時”外的行為監督。如西雙版納州開展“七個必須過問”教育活動,即:配偶收入發生明顯變化時必須過問;配偶拿回高檔禮品時必須過問;配偶經常晚歸時必須過問;配偶經常不在家吃飯時必須過問;配偶不按規定時間上下班必須過問;配偶經常與異性打電話、發短信、網上聊天、特別注重衣著打扮時必須過問;配偶經常說謊或不愛與自己交流時必須過問。丘北縣向領導干部的配偶、父母、子女和親戚朋友開展問卷調查,了解掌握領導干部日常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道德品行及生活情趣,如:是否參與公款吃請、是否收送禮品、是否晚歸或夜不歸宿、是否出入娛樂場所等,通過“曬家風”開啟監管干部行為、約束干部權力的新模式。
典型引廉,發揮先進人物的示范作用。通過開展文明家庭、廉潔家庭、最美家庭等評選創建活動,積極傳承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全省各地涌現出了一批家風正、人品好的家庭。2015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最美家庭評選活動,深入挖掘、選樹和宣傳群眾身邊的30戶“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楚雄州在《楚雄日報》開設了“文明家庭行動”宣傳專欄,對全州尋找出來的55戶“最美家庭”家風故事進行宣傳報道,在楚雄電視臺新聞欄目適時宣傳家風建設工作中的各種先進典型。西雙版納州共表彰了惠大栓等139戶“廉潔家庭”,刀金枝等3個家庭獲全省“廉潔家庭”稱號、李存仙等3名同志獲全省“百佳廉內助”稱號。大理州編印《家風教育讀本》,收錄州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農村家庭家訓家規和家風故事76篇,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活動倡廉,共譜崇廉向善的文明風尚。全省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拓展家風建設的新載體、新途徑,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現代新型家風。南澗縣以“好家風伴我成長”為主題,在全縣各中小學舉辦征文比賽活動,共收到投稿605篇,讓學生們講述發生在自己家庭里的家風小故事,自覺維護良好家風。巍山縣在《巍山手機報》中設置“家風家訓”專欄,將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言及家風家訓編輯后,于每周一、三、五定期通過彩信群發方式及時發送到全縣1700多黨員干部的手機上。永平縣組織“樹廉潔家風,筑幸福港灣”主題廉政文化進家庭知識競賽,共有35支隊伍105名選手參加。會澤縣開展“經典家訓、最美家規”征集、組織媒體采訪收集名人大族家風家訓等活動,收集到群眾投稿家風家訓以及家庭故事100余篇,家風家訓600余條,發掘到一批優秀家風家訓,如唐繼堯家族“做正直之人、行正義之事、樹正氣之風”等傳世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