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瀘西縣金馬鎮山口村村口的一座假山,曾經的山口村猶如一盤散沙,干群關系達到水火不融的地步。群眾將“混亂”的根源歸結為進村道路像“利劍穿心”,壞了“風氣”,悄然籌資修建村口假山以“避邪”,但混亂的問題仍然在蔓延。
鎮黨委、政府以強化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為抓手,強班子、帶隊伍,抓黨風、帶民風,抓制約、強公開,抓平臺、暢訴求,多管齊下治理這一“難點村”,如今的山口村呈現出“基層組織日趨廉潔、村務財務日漸透明、干部履職日益規范、群眾意見日益減少”的喜人變化。在村口的廉政文化廣場上豎起了一根“和諧柱”,寓意山口黨群和、干群和、政通人和。
“為家之道,家和事興;夫妻之道,百年好合;經商之道,和氣生財;人際之道,以和為貴;為政之道,政通人和”,入村主道路口上一幅幅以“合諧山口、美麗家園”為主題的手繪農村文化綜合宣傳長廊,用來教化民風,約束村民做一個遵德守禮的好村民。
山口村網格分布圖,“按160戶至200戶為一網格,由群眾選舉出網格長,他負責責任區內群眾訴求和干部廉潔自律的收集、矛盾糾紛的調查、民主制度的監督、政策法規的宣傳等工作
山口村統籌整合廉政文化資源,在山口文化廣場建成一條52米長的廉政文化宣傳專欄。開設群眾訴求“回音壁”專欄,村民有疑問或意見建議就直接寫在“回音壁”上,村委會將辦理情況寫在“回音壁”上予以集中晾曬。
村黨總支書記金正紅帶領說事委員會成員一次次進村入戶,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敲開群眾心扉,縫合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裂痕。山口村一位70多歲的老黨員陳其明一語道出:“我好些年沒有見過這樣好的干部領著我們干了”。
“喝酒、打麻將的少了,看書、讀報的多了,廉政書屋不僅是農民致富路上的‘加油站’,更是新農村廉政文化傳播的‘精神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