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蹄深入到阿佤山區,對阿佤山區進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阿佤山區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佤山抗日自衛總隊活動地石碑
思普區知名人士羅正明在尹溯濤及普洱的進步青年王光表等的鼓舞下,帶著尹溯濤、劉國昌、趙國清等,從普洱、景谷、瀾滄等地聚集攏了500余名自愿參加抗日的愛國人士。1942年8月,佤山抗日自衛總隊的前身“瀾滄縣保安大隊”在瀾滄佛房成立。
西盟縣烈士陵園內的墓碑
1944年12月,羅正明、劉亞南率先頭部隊200余人渡過南卡江,奇襲八莫,擊斃日偽軍8人,繳獲步槍五支、子彈300余發,收復了八莫。接著部隊又攻打允恩取得勝利。
西盟縣中小學生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
1945年2月,部隊集中到允恩進行整編,正式打出了佤山抗日自衛總隊的番號。佤山抗日自衛總隊發展的高峰期,人數達到2000多人。加之發動地方武裝約1200人,共3200人形成了佤山抗日武裝力量。
西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部隊整編過后深入佤山各部落,向民族頭人和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政策,發動民族頭人組織群眾支援游擊隊抗日。抗日游擊隊與當地民族頭人召開了萬人大會,泡酒、剽牛盟誓,團結一致,決心抗戰到底。
西盟邊防官兵祭掃陵園
西盟縣中小學生祭掃陵園
1945年3月,佤山抗日自衛總隊分三路向日寇設在佤山的各據點發起全面進攻。經過激烈戰斗,攻下了日寇設在阿佤山區北部的指揮中心新地方,侵占佤山北部的日軍被全部驅逐過滾弄江,收復了滾弄江以東阿佤山區大片國土。
清明祭掃
佤山抗日自衛總隊雖然被國民黨政府就地解散了,但他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有力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殲滅了大量的日軍,收復了十七王地南段未定界阿佤山區,保衛了祖國領土完整,在祖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普洱市紀委 高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