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疇縣,這里是“西疇精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希望”的發源地。在這個被外國巖溶專家稱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有一種人叫“現代愚公”,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又奇跡,保護了良好生態,解決了溫飽問題,正闊步向著小康大道邁進。
修好的進村公路
西疇縣巖頭村,因地處大山深處的100米懸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在村民小組長李華明的帶領下,全村15戶群眾堅守苦干了整整12年,在進村必經的懸崖上硬生生的鑿出一條1公里進村道路,從4公里以外的地方引來了自來水,產業逐步發展起來,在與貧困的抗爭中贏得了主動。
從前進出村莊的道路,泥濘難行
村民搬運東西出入村寨都靠肩扛馬駝
群眾養肥一頭豬,至少要請七八個壯勞力幫著抬出大山賣,賣豬的錢在支付工費后已所剩無幾,一年辛苦付之東流!
火塘邊群策群力,商議修路事宜
“要致富先修路。我們不能再這樣苦熬下去了,苦熬下去的結果就會一輩子受窮!”
村民揮動鐵鍬、舉起鐵錘、舞動鐵撬,向懸崖峭壁宣戰
村民踏上漫漫修路征程
早在2002年,村組班子就動員群眾戶均集資5000元,開挖村子到巖口800米長的路段用了整整9年!可謂漫漫征程路,自強不息,其志可鑒!
群眾投工投勞開展公路建設大會戰
大型機械進駐幫助村民開山修路
歷經12年的堅守和苦干,2014年1月,巖頭村終于修通了長1公里的進村簡易路。
如今的路平坦便捷,成為全村的“希望之路”、“小康之路”
縣委、縣人民政府出資16萬元,群眾投工投勞用了20多天的時間進行了進村水泥路硬化,天塹變通途,圓了祖祖輩輩的通路夢,村民們渴望的“小康”路和“希望”路以美麗的英姿展現在了他們面前。(西疇縣紀委 陶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