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因地處滇緬公路咽喉,成為中日雙方交戰的核心區。松山雄踞怒江西岸,山頂海拔2200米,溝渠交錯,地形復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號稱東方的“直布羅陀”。
松山戰役主戰場
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松山之戰,是滇西緬北戰役中的一部分。
今日山清水秀的松山
半個多世紀前,侵華日軍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樹木,在綿延不絕的奇峰頑崖之上,構筑了大量塹壕縱橫、地道暗通、堡壘密布的堅固工事。1944年6月4日,抗戰后期,中國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將士,向盤踞松山負隅頑抗的日軍發起了決死的攻擊,3000余頑敵全數被殲,無一生還;遠征軍第八軍之6763名將士也血染松山,壯烈殉國。于同年9月7日占領松山。
俯瞰惠通橋
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
日軍操練的場地
戰壕
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云的怒江天塹。
火箭筒發射位
402尊遠征軍雕塑矗立松山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占地約17500平方米,雕塑群利用東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將軍、夏裝士兵、秋裝士兵、冬裝士兵、駐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戰馬、吉普車等12個方陣。
少數民族瞻仰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祭奠英靈
松山的戰爭遺址、遺跡、遺物保存完整,2006年,松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松山已成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抗戰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活教材和體驗地。(保山市紀委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