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我家曾是姚安縣彌興地區的大戶,有田地幾千畝,走馬轉角四合院一院,騾馬一百多匹。根據祖上的碑文記載,彌興中村周氏也是從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遷徙來的大族。
聽父親在世時講,祖上的發達是從我父親的祖母開始的。大約是清末,我曾祖父娶進了一門媳婦,也就是我的曾祖母。曾祖母是清末典型的沒有上過學堂的農村婦女,嫁給我曾祖父時家庭也不殷實。我想,她當時所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讓一家人吃飽穿暖,讓這家人在當地能夠抬起頭。而要實現這樣的追求,根本的出路就是從嚴管家,于是她制訂了我們家最早的家訓,大抵有這么三條:一是要勤儉持家。全家無論老少都要參與勞動,每天吃飯時都必須先吃一碗雜糧;二是要做守規矩的人。家里任何人不得參與違犯國法和鄉規民約的事;三是子女要讀書。子女長大以后都要靠自己養家糊口。后面的敘述里就把我們家的家訓簡稱為“周家三條”吧。
縱觀名門大家的家訓,曾文正的家訓讓曾氏后人不再從軍、從政,從而確保了曾氏后人在學術屆有所作為,梁啟超的家訓讓子女、孫子女輩出了很多的大家。我的曾祖母所定的周家家訓肯定無法與這些大家所定的家訓相比,但曾祖母作為大字不識的一個農村婦女,她所定的“周家三條”成就了我祖上成為姚安縣彌興地區殷實的大戶。曾祖母所定的家訓很樸實,也沒有形成文字的東西,只是靠一代一代口耳相傳至今。
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我的家族現在已不再輝煌,但在我的記憶里,我父親他們這一代是謹記“周家三條”的。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對我家五兄妹的家教是很嚴格的,記得我剛會記事的時候,我姐姐因為粗糧粑粑不好吃偷偷丟了一小塊,便遭受了一頓皮肉之苦。父親過世時,我曾翻到了一個小本子,家里的每一項收入支出,包括買一盒火柴、打半斤醬油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在這個小本子上詳細地記錄著。正是父輩們的勤儉持家,我們這一輩才能從大山里走了出來,成為了大學生,吃上了公家飯,我家五兄妹中就出了四個大學生。
如今,我已參加工作20年且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多年,接觸了很多的貪腐案例。女兒的教育也是處在關鍵期,如何教育好子女?如何做一個勤勞誠實的人?做一個稱職的公務員?這些問題都值得我警省和認真反思。對于如何自律和搞好家教,我讀過《顏氏家訓》、曾國藩的家訓、河東裴氏家訓十二條。這些大家家訓,對于胸懷“齊家治國平天下”抱負的有志人士,都有極高的教育意義。作為普通的家庭和普通的國家公務員而言,我覺得還是我家的“周家三條”更實在些。
勤儉持家是一個家庭穩定的基礎,也是作為國家公務員的為人之本、做事之基。一個人拿著公家的俸祿,不做事、混日子,講享受、追求高消費,有三大不利:一是不利于自己的健康。當“懶”成為一種習慣,何謂有健康;二是不利于家庭。當“懶”成為家庭的主流,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古話說:“叫化子無種,一懶就成”;三是不利于子女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只有自己身正,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矩是底線。任何人只要觸碰底線,就必然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首先就是要做一個守規矩的人,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做一個心胸坦蕩的人。(姚安縣紀委第六紀工委 周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