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塔區鳳凰街道靈秀社區地處紅塔區東南部,距中心城區7公里,是一個人杰地靈、青山環繞、綠水相映的秀美山莊。在這個民風淳樸、鐘靈毓秀的地方,一位祖先的精神不斷影響、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靈秀人民,讓這里的居民世代睦鄰友好、和諧相處,這位祖先就是明朝進士、浙江道監察御史——陳表。
陳表像
陳表(公元1490年-1573年),字獻忠,號草池。曾擔任過明朝嘉靖皇帝的“欽差大臣”,有“鐵面御史”之稱,被奉為“玉溪賢人”,是玉溪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學識淵博,人品高尚,為官清廉,造福百姓,其品質值得后人緬懷和學習。他因堅持正義,為官明凈、清廉,不畏強權,得罪了諸多權貴。后因無懼削職罷官,依法懲辦了朝中重臣夏言的侄子,47歲以“忠直見忤”被貶。
罷官回到家鄉,陳表傾心致力于家鄉建設和發展。當時新興州內雖然建了文廟,但規模小,設備簡陋,沒有條件辦州學,學生應試,北邊的要到晉寧,南邊的要到峨山,極為不便。針對這一現實情況,陳表聯合父老鄉紳,呈請輾轉周折,上報朝廷。明隆慶元年(1567年)終于獲批,創辦了玉溪第一所官辦州學,方便了學生就地考試,為家鄉培養了大批人才,也為后人留下了《草池錄》等許多文章。領辦官學,結束了玉溪沒有官學的歷史,為玉溪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現。
陳表祠
州學設立后,陳表又“鑿山引水,興水利,促農業,澤被后代”。明朝嘉靖年間,玉溪壩東部干旱嚴重,陳表帶領鄉親們翻山越嶺,察看地形,尋找水源。靈秀的山前山后,遍布了陳表的足跡,最后在靈照寺山下撒喇溝找到了水源。陳表傾其一生很少的積蓄作為工作經費,帶領鄉親們興修了引水渠,水渠修成,灌溉面積1000多畝,水渠質量十分好,歷經400余年,靈秀人民如今仍然在使用這條水渠。為傳承陳表先祖這種為民、務實的精神,靈秀社區在趙元河引水渠出口處設立了景觀石,命名“撒喇溝”,紀念并希望后人牢記“御史鑿渠潤家園”這種“為民、務實”的精神。
陳表事跡展室
陳表在帶領鄉親們興修水利期間,每天非常辛苦,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出山。為了節省經費,陳表和鄉親們常常以米線作為午餐,他親手為鄉親們配制調料,制作出美味的涼米線并由此傳開,從此涼米線就成為人們上山勞動或出門踏青的美味,傳承至今,也成為了今天玉溪米線文化節的一個重要特色。
陳表事跡長廊
陳表一生不僅“清廉、為民、務實”,在寓所中寫下了《家訓》一書,嚴格要求子孫以“勤儉治家為先,清心勵學為要”,還注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教育子孫后代要艱苦樸素,刻苦勤勉。在80歲生日時,州牧極力要為他慶壽,被他婉言謝絕。陳表的高風亮節,不僅深受百姓的敬重,還得到當時州內顯貴的敬仰。
康熙五十年(1711),后人于陳表鑿山導水處上寨(上靈秀村)修建一祠,面積約120平方米,供奉陳表及其弟陳扆的塑像以祭之,題祠門為“陳公祠”。告誡村民“體公之訓,持公之誡,以享以獻,必誠必潔”,以傳承陳表精神,弘揚清廉正氣,促進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近年來,陳表后人本著“以舊修舊”的原則,修繕、加固了“陳公祠”,以此為載體,秉承世祖“仙風遺骨”并大力弘揚之。
陳表祠內景
隨著“廉政文化進社區”工作的深入開展,追溯明朝先人陳表鐵面御史的廉潔正氣、為民、務實為廉政文化建設的精髓,2010年,靈秀社區居委會結合彝族文化,投資6萬元,對陳表宗祠進行修繕,增設了圖書室,懸掛頌揚清正廉潔的字畫50余幅。2013年,以陳公祠、文化長廊、廉政圖書館、“鐘靈毓秀”鄉村大舞臺、文化展板為宣傳教育主陣地,編寫了《鐵面御史陳表》一書,作為黨員干部、學生及群眾的廉政學習宣傳教育材料。同時,投資制作了古代清官廉吏事跡橫幅,配掛在陳公祠堂,著力從“廣告宣廉、校園承廉、教育倡廉、制度保廉、民俗傳廉”五個方面開展創建工作。經過修繕和裝飾,將原來僅供百姓敬香的宗祠變成了如今群眾紀念先人,學習先人清廉、正直精神的場所。目前,作為省、市兩級廉政文化示范點的陳公祠內供奉著先人——陳表的塑像,陳列著后人歌功頌德的諸多字帖、書畫。后人用心撰寫的家譜,至今已至18代,家譜中記載家訓,世代相傳訓誡。 (紅塔區紀委 何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