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壯語稱“圩旦滇”,意為“黑白街”。這一習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去的壯家為了沖破包辦婚姻的桎梏,為爭取自由戀愛擇偶而興起的習俗。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傳遞春耕節令的信息而興起的節日。如今的趕花街已是青年男女對唱情歌、尋覓知音、喜結良緣的隆重、盛大節日。
廣南“趕花街”最為熱鬧的在者兔街和馬碧村、者偏村。節日前一天,各壯族村寨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祭“者”活動。“者”是壯族的神靈,包括寨神、山神、土地神、植物神、雨水神等。一大早,人們就殺豬宰鴨祭獻“者”,祈求新的一年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全家平安。祭獻的時候,人人都莊重肅穆,心誠意敬。
馬碧村、者偏村的村民傍山而居依水而建,民居以桿欄式吊腳樓為主,這種干欄式建筑,除屋頂用瓦片外,其余全是木料。住房分三層,下層關牲口,二層供全家人居住,用板壁隔為數間廂房,最上層堆放糧食,保留了大量壯族傳統民居。
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邀約親朋好友背著盛滿花糯米飯的精制竹籮、繡花挎包,帶著事先準備好的毛邊布鞋、繡花鞋墊、自制土衣、頭帕、花線、項鏈等禮物,向街場走去。
田野山上,可以看見一把把花傘像春花般飄動,傘下是一張張青春美麗的臉,花傘延綿成一條飄動的彩帶。
花糯米飯是天底下最漂亮的米飯,也是趕花街必不可少的食品,也常常成為青年男女定情的午餐。節日前,人們就到山上采來各種不同顏色、有不同藥用價值的植物,取其汁液,把浸泡好的糯米染成紅、黃、藍、紫等顏色,少則染三四種,多的有七八種,然后再用木甑蒸成飯。各種顏色的飯分陳雜錯,真是五彩斑斕。吃進嘴里,松軟可口,清甜芳香。
中午時分,穿著五彩花衣的人們聚集街場,花街像是萬花簇擁。勒少、勒冒們走走竄竄,左顧右盼,尋找唱歌對象,老人們則信步游走。
晌午的時候,人們三五成群,為伙,選塊平整干凈的空地圍坐一起,取出在家烹煮好的花糯米飯等食品,共進午餐,相互祝福,結識好友,暢敘鄉情。
徜徉寨中,有扛犁牽牛的農人迎面走來,純樸的笑容漾在臉上,熱情地向客人打招呼。堂屋下,不時有三兩婦女舂碓推磨,攆布挽線,幾個孩童呼朋引伴,好奇地追隨著游客前行,好一派怡然自在的世外世界。(文山州紀委 熊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