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書是流傳在云南省富寧縣壯族地區,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民歌記錄于土布上的民歌集。歌書匯聚了壯族民歌的精華,它承載了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情愛密碼,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文獻。2011年,坡芽歌書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塊長1米、寬0.5米的白色舊棉布,81個紅色物象符號,記錄了月、星、樹、稻、犁、斧、禽、馬、人、衣等81個物象符號的坡芽歌書,每個符號大小約一寸,被當地人稱為“布瓦吩”。在壯語中,“布”指“一張、一頁或一面”,“瓦”指“繪畫、花或歌”,“吩”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紋圖案繪在土布上的山歌”。
一個符號一首歌。蕩氣回腸,意味無窮。
用木棍蘸野果汁,將代表歌曲的符號繪于自織的土布上,符號相對抽象而固定,見到圖畫,即可根據它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演唱整支山歌。
《瑤壯傳》記載,壯族有把歌記錄在扁擔上的習俗,且“間以金彩作鳥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正是壯民族圖畫表意的習俗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才有坡芽歌書的代代相傳。
孩童、青年的習唱,見證了歌書的世代傳承。
“綠頭倆鴛鴦,伸頭戲泉汪。引頸泉流上,下河巧梳妝。”談情說愛的全過程,展示了壯族青年男女的熾烈感情和相互考問的智慧。
夜幕降臨,勞碌一天的壯族男女老少,圍坐在篝火堆旁,唱著祖輩留下來的歌,唱著美好的生活。
壯族人民伴歌而生,歌圩文化長盛不衰。
坡芽至今仍流傳著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廳”議事決策的風俗習慣,“老人廳”壯語音“滇東”,“滇”為帶有祭祀性質的干欄式建筑。壯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活動,也都在“滇”內舉行。
“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反腐倡廉做不好,注定日后要憂愁。”恬靜柔美的坡芽旋律,將廉政文化以情歌般的蜜意揉進大眾心頭。
老區人民頌黨恩,永遠跟黨走
坡芽歌書合唱團于今年7月8日參加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2016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冠軍賽組別民謠無伴奏比賽,獲得冠軍組無伴奏民謠組別金獎。
散發著古老文明榮光的“歌書”,走出坡芽,走出云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文山州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