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民族之傳統,珍貴之文物,各地大大小小的石碑無不彰顯著刻骨銘心的人生,或深或淺,或大或小,烙下日月滄桑的腳印。
從7月初就一直跟著電視臺的攝制組忙于宣傳片的拍攝,盛夏的鄉村驕陽似火,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后跟隨攝制組來到了曹氏家訓碑的主人家——維的鄉夜可臘村委會曹家,只有一位50開外的婦人在家,簡單跟她說明了來意,她也爽快的答應了拍攝要求。
坐在院壩內,頭頂上的那方天空湛藍湛藍,聽著婦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斷斷續續的講述著這塊石碑和他們家的故事。石碑的主人名叫曹樹勛,到這位婦人這一代已是第六代。歷經滄桑,石碑已蒼老,但它依然矍鑠,靜靜的睡躺于曹家井邊,石碑上的字跡部分已模糊。
據《話說永仁》一書中記載,碑文內容為“只因放蕩不經營,漸漸窮;浪費錢財手頭松,容易窮;朝朝睡到日頭紅,邋遢窮……不辭辛勞走正路,勤儉富;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聽得雞鳴離床鋪,當先富……”等,“十窮十富”傳遞著一種有價值的理想,它激發斗志,感慨振奮。透過碑文可看到碑主人內心世界的閃光和人品風貌的華彩,一刀一釬,一字一句,那些叮當有聲,刀錘舞動的鑿痕,一勾一畫而成的字字家訓,無聲的從骨子里訴說著主人的一段艱辛歷史。
書中記載,石碑高125厘米,寬53厘米,不足一平方米,“楷書直行15行,行50字,約700字”。就這樣一塊普通的方石上跳動著窮與富,好與壞,向往與褒獎的重重心事,斑斑心跡,也寄予了一個個希望,一絲絲盼頭。
時光飄逝,歲月如梭,記憶總會定格在人生旅途的渴望之中。反反復復輕聲默念碑文,腦海中浮現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身影,懷著一顆顆熾熱、跳動的心,勤奮艱難的奮斗,一步一步艱辛的前行,自家“自留地”一畝見方的空間是施展拳腳的天地,手握鋤頭在地里刨出一個坑,右手伸進腰間小背簍里,輕輕抓一把種子,在空間劃出“舞蹈”的身姿,將粒粒種子點在挖好的坑里,優美的動作,額頭晶瑩的汗珠,日月辛勤換來糧食一年一年富足,牛馬一歲一歲有增……
拍攝結束后已是晚上八點多,收拾好設備,告別婦人乘車返城。在車上,腦海里還是那塊石碑的影子,《曹氏家訓碑》承載著曹樹勛坦蕩的心,苦心經營一世,希望的、多思的是后人,老屋三間,安歇一枕,不必有古佛青燈的禪語,不必身披袈裟手拿瓦缽去修行,只需謹記“辛勞節儉”方能富有。
真正的過日子,不在傳說中、書里、故事里,而在一衣一飯之間,一只雞的家當,只要實實在在的過,勞動汗水后的擁有,問心無愧,平淡清雅的生活,才能享有人情味,可親切可親近,那才是真正的富有。(永仁縣紀委 普曉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