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給女兒買了一本看圖識物的書,每天下班回家,女兒總會纏著我說:“媽媽,讀!”小兒的學習熱情總是讓我不能拒絕,指些她見過的水果教上幾個:“獼猴桃、香蕉、菠蘿……”一天,女兒的小手指到了一把紅嫩嫩的香椿上面,“這個?”我驚喜于她的觀察力,高興地應了句:“香椿”,女兒跟了句“春春”。而后又望著著我說:“酸?甜?”我一下傻了,是什么味呢?說不好。其實,自打離開家鄉工作后我就再也沒有吃過香椿了。
小時候,每逢三、四月,家鄉的大婁山上,香椿、樹頭菜、大白花、白藤花,各種芽菜、野花就隨便采摘,對農家人來說,沒有時鮮蔬菜這一詞而言,順其自然,有什么吃什么,切一塊自家腌制的臘肉,放點蠶豆米煮上一鍋白藤花,或是用家里的酸菜涼拌些山上采摘回來的芽菜,隨意的搭配,對兒時的我們來說就是一頓盛宴。孩子時候,最喜歡把黃泡果包進大白花里,一口一朵花,既好吃又能充饑,淡淡的甜味,淡淡的花香,絲絲縷縷,余韻裊裊……那一種種逝去的味道,一直留在記憶深處,時光荏苒,慢慢發酵,想起來,舌尖上都淌著甜蜜。
如今,在城里面生活,每進集貿市場,總是揮之不去的水臊味,似乎又有點像農藥殘留味,看著眼前那些擺放整齊,長得完美無暇的蔬菜和水果,食欲老是提不起來,每次去買菜,最頭疼的就是根本不知道想吃什么,去得次數越多越悻悻然。
“升級”為母親之后,也算是一家女主人了,為了能給家人吃到比較生態、新鮮的蔬菜,我開始全城搜索,終于找到幾個比較中意的露天市場,五一步行街后面的小巷是必逛之一,要是那個周末沒去,就覺得好像還有什么事情沒做。不過,對于家住北市區的我來說,到這買菜算是舍近求遠了,但每次都不亦樂乎!這條小巷子給我的印象,特別像哆啦A夢的口袋,每次伸手進去,都能掏出不一樣的好東西。
在我看來,這里算是比較接生活地氣的地方了,也算是思茅地方物產、生活氣質、人際關系的反映,在這個擁擠的小巷子里,你可以親眼看見人們討價還價的方式,見到熟人打招呼的表情,發現新鮮優質食材時的驚喜以及兩眼放光四處尋找食材的專注,并隨處可聽見:“想吃什么?炒吃怎樣?”家人間的愛心問詢,這些才是蕓蕓眾生中最真實最原始的幸福感。
勐先生態豬肉、王大媽水果、李姐蔬菜、老奶佐料,這是我給攤主的名字,來了總習慣在巷子的那幾家攤位上買菜,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便成了她們的常客,仿佛她們早已是我的老朋友。那賣佐料的老奶,總是將韭菜、薄荷等撿得很干凈,甚至于有時碰上沒有撿好的韭菜,她總會笑著說:“姑娘,你先轉轉,等我撿了你再回來拿。”而撿好的佐料,她卻從不肯多收一份錢,她說:“你愛來買,我就手。”
一句“就手”,讓我心生溫暖。還有賣豬肉的阿姨,知道我姑娘小,經常賣龍骨熬湯,周末總會給我留下個龍骨,并專門挑下一條脊髓送給,特別是有時見到我牽著女兒來,總要關心地問句:“給開著車?停的遠不遠?不行的話幫你拿下。”
這樣的情形,一度讓我感到很溫暖,有時,我也時常在想,市場上那么多攤位,那么多攤主,可我卻偏偏喜歡在這幾家停留,也許是她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打動了我,也許是她們的某一個行動,讓我感覺到很舒服。我買的雖然是東西,可又何嘗不是買回了一份情意,以及人世間的一絲溫暖呢?而正是這一份情意和溫暖,讓我感到塵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關愛。
當然,我也喜歡整條巷子逛一遍,尋找哪些未知的可能,罕見的野菜、野果,難得的野生藥材,剛掏來的生態蜂蜜,剛打下的竹筍,一切不曾見過或是很久沒有見過的東西,我都感興趣,特別是到雨季天,各式各樣的菌子在這都能見到買到,看著這些好東西,想著家人的口味和喜好,再設想著烹飪他們的各種可能,整個人精神抖擻。
淘寶回家,做一桌子家人都愛吃的飯菜,一點點吃,吃著吃著,一天的日子也就在鍋碗瓢盆中過完了,很瑣碎,卻很安心。夜幕降臨,沏上一壺清茶,端坐在大陽臺上,聞著小區那滿園花香,慢慢地品,隱隱的香氣,漸飄漸遠……
四年前,我從縣上調到市紀委,面對新的工作環境,也曾忐忑、惶恐,焦躁不安。但此時此刻,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人,陪伴久了,就會像親人;紀檢工作雖苦,壓力也大,但時間長了,就像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心想把他做好的事業。其實,家在哪里,哪里就好!工作是什么,用心盡力就好!愛護家人、珍惜崗位,好好生活!(伍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