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丹桂飄香,一晃又逢中秋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對于一個有濃郁家國情懷,常常沉湎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人來說,所謂的節日情結,更多的是對一段歲月的懷念。
我小的時候,家境貧寒。因為經常吃不飽肚子,不大懂事的我很盼望過節。知道過節就意味著有好東西可以吃。殊不知,父母為了滿足我們兄弟姐妹的愿望,為了能在家里營造一點節日氣氛往往傷透了腦筋。
中秋時,為了能做幾個月餅,媽媽提前幾個月就要準備香油、紅糖和面粉。這些在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在那時卻是稀罕之物。記得有幾年,小麥欠收,中秋前家里已經沒有了面粉,我們頓頓吃的都是玉米。要做月餅怎么辦?只有向村里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去借,等來年小麥成熟后再還上。但不管如何艱難,如何辛苦勞累,媽媽總是想方設法讓我們姊妹幾個在中秋節的時候能吃上幾個月餅,不至于眼巴巴的盯著別家孩子手里的月餅流口水。
就因為這些,記憶中的月餅是那樣的香甜,那樣的誘人。那時的月餅,不僅僅只是和團圓有關,不僅僅只是和希望有關,它還承載著一位身處困境的母親對孩子的愛,承載著父母的勤勞、節儉和做人的尊嚴,但正是這些“陽光、水分和土壤”滋養了我精神的花樹。
三十多年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面貌和我們的生活狀態。如今,月餅的數量、種類和制作工藝較我小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與此同時,月餅承載的文化內涵也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有些人從月餅上看到了國家的強大,有些人從月餅上看到了家庭的和諧幸福,但也有人借助月餅展示了奢華,掙足了“面子”,還有人則從月餅上發現了向某些人討好的機會……小小的月餅濃縮了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百態。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別人為食而生,我為生存而食。”就月餅而言,它的基本功能是一種食品。它與面子和奢華沒有任何關系。凡是用食物講排場,搞奢靡的人都是對良知的踐踏,對道德的貶損。至于說有人利用月餅尋求不正當利益則是對月餅的一種褻瀆。它讓象征著團圓,象征著美好,象征著純潔的月餅蒙羞。而對于我,月餅意味著對親人的懷念,意味著始終不渝的勤勞、樸素和節儉。(麗江市紀委 楊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