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滿月越來越圓,各種節日貨物堆上了貨架,在這些貨物當中最搶眼的莫過于各式包裝精美、口味鮮美的月餅了。然而,全國各地各級各部門禁止中秋節公款送月餅的通知、規定也紛紛下發。我們不僅會問公款送月餅這一歪風是否會卷土重來?在如此的高壓態勢之下“四風”又會以何種變相的形式出現呢?是否依然會轉過身、化個妝、換套衣服,重新粉墨登場?在狠抓中秋國慶這一重要的節點下“四風”問題會不會反彈?這是當下人們極為關心關注的焦點。
作為各級領導干部,要廉潔自律,勿以“餅”小而為之,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時記載: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從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道理,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以為不好的事小就可以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會讓自己走上歧途,給自己與他人帶來傷害。
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懸著一柄達摩克利斯劍,任何不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的行為,無一例外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千萬不能幻想做特殊黨員干部和特殊公民。
俗話說,“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年節”已成為考驗黨員干部是否廉潔的“試金石”。作為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期間狠剎公款送禮吃喝等歪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是一個無盡的“進行時”,俄國作家契訶夫說過:“蚜蟲吃青草銹吃鐵。”吏治敗壞、作風不正,會如蚜蟲與銹一般蠶食我們黨的執政之基。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只有久久為功、持之以恒,認真發現問題、努力破解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制度,讓“軟建設”成為“硬約束”,從根子上改變“生態環境”,鏟除歪風邪氣滋生的土壤,使作風建設成為黨內生活的一種常態、成為黨員干部的一種自覺。
天地悠悠懸秤桿,百姓蕓蕓秤砣心。嚴綱紀、正作風是一場大手術,唯有傷筋動骨,才能從根本上激濁揚清。作風建設是一場沒有停息的斗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變種又會冒出來,不能一陣風、刮一下就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形成風氣不在一朝一夕,改變風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抓作風要成為我們永恒的課題。
“小餅”聚民心生正氣促和諧。有專家明確提出,新時期,我們黨要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的模式,減少權力對于資源的支配作用,才是標本兼治、釜底抽薪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在抗戰時期,我黨就流傳下來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光榮傳統。小小月餅,印照著黨心民心情,每一位黨的干部只有潔身自愛,從一個小小的月餅做起,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才能還社會一派風清氣正,美好和諧的新景象。(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