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市黨代會期間,代表們就餐一律吃的都是自助餐。吃自助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吃多少取多少,不允許浪費。但筆者發現,少數代表還是存在取多吃少的情況,沒有做到真正的光盤。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惫澕s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央也三令五申,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要“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作為黨代表,不管何時何地都應該自覺地不折不扣地執行黨的各項規定,做遵規守紀的模范;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共產黨員應該做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用實際行動彰顯文化自信。說到這里,有些代表會認為,這是小事,不值得小題大做。這真是小事嗎?據統計,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估計可以養活2.5億到3億人。當前,我國還有7000萬人口尚未脫貧。當我們知道這些數字的時候,還能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小事嗎?
吃少取多,可能是一些人的習慣。如果是習慣,那就是一種惡習,更應該立即去除之。共產黨員應該有勇氣向一切陳規陋習開炮,帶頭倡導新風氣。俗話說,做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坐相吃相”就是規矩,就是每個人心中的紀律。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不守紀律就要亂套。共產黨員應該用“規矩和紀律”的炮彈向陳規陋習的堡壘發動強有力的進攻。
黨代表時時處處都應該是標桿和模范,即使是像吃自助餐這樣的小事,也不能隨意和任性。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黨的形象。假如我們在一些所謂的小事上隨意任性,存在“硬傷和軟肋”,我們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們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毋庸諱言,有些人在臺子上教育別人頭頭是道,義正言辭,但走下臺子就變成了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有些人在有人監督的時候中規中矩,在沒人監督的時候就“自然得沒有邊際”。如此“變色龍”,是不配共產黨員稱號的。
代表不僅僅只是一個外在的稱號,更應該是心中的一種覺悟。不管是八小時以內還是八小時以外,不管是在會場里還是在餐桌上,不管是作重大決策,還是對待生活瑣事,我們都應該做到標準不低,要求不松,做一個真正的黨代表。(麗江市紀委 楊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