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捐2000元,請登記一下。”“我捐3000元……”近日,平時較為冷清的麗江市紀委監察局財物室變得熱鬧起來。前來捐款的紀檢監察干部簇擁在單位財務小趙跟前,把帶著體溫的一沓沓人民幣交到她的手里。
幾天的熱鬧后,財務室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共收到103位干部職工捐款17.3028萬元!”小趙興奮地告訴我。
“捐款最多的是紀委監察局的班子成員,每人捐款3000元。其次是處級領導,每人捐款2000元,其余人均捐款都在千元左右。”她補充到。
與此同時,一份“掛鉤戶產業扶持登記表”也在各個委室之間傳遞。干部職工在表格中詳細填寫自己所幫扶的貧困戶打算發展的種養殖業名稱及數量。
麗江市紀委監察局掛鉤幫扶的貧困村在麗江市華坪縣通達鄉維新村。維新村離麗江市區有250多公里。和許多貧困農村一樣,這里山高坡陡,交通閉塞;這里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這里村民文化素養不高,生產方式和生活傳統守舊。
“你看,這是在市紀委的幫助下,我們新建的房子……”。
“你看,這是市紀委投入22萬元為我們修建的水泥路。有了這條水泥路,我們賣烤煙、魔芋、冬早豌豆就不用發愁了。”
“喏,這就是市紀委出錢為我們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有了這些路燈,孩子冬天上學就不用再‘摸黑’了。”
“這是市紀委投錢為我們拉的水管。”在維新村,說起麗江市紀委黨員干部為村民做的好事,一位姓李的村民一臉興奮,掰著指頭如數家珍。
這是2015年以來,麗江市紀委監察局交給維新村的第一份成績單。這份成績單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維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
要想使維新村有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光改善基礎設施還不行,還得有產業支撐,每個貧困戶還得有適合自己的致富計劃,這才叫“精準”。
自2016年3月以來,麗江市紀委監察局的黨員干部便開始了“走親戚”活動。他們分批分期翻山越嶺深入到幫扶對象家中,和自己的“窮親戚”同坐在一條板凳上,噓寒問暖,拉家常、聽呼聲、體疾苦、謀未來。
“李叔,我看你們這里適合種植花椒。要不,明年你家種幾畝花椒吧。現在花椒的市場價格也不錯。”紀檢員小和說。
“嗯,我想種,但沒錢買花椒苗啊。”說到錢,李叔一臉愁云。
“花椒苗你不用愁,我們單位會為你解決的。”小和拍著胸脯保證。
在摸清“親戚們”需求的基礎上,市紀委監察局各黨支部向全體黨員干部發出倡議,希望大家少些網購,少些聚餐,向遠在百里之外的貧困村民伸出援助之手。
全體黨員干部積極響應黨組織倡議,于是便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壓縮辦公支出,單位再籌資20萬元。”市紀委負責人的語氣很堅決。
“我們要用這些錢建立一個產業發展基金,幫助維新村130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麗江市紀委一支部支部書記說。
我相信,有了城里這些黨員干部,維新村的這些“窮親戚”很快就會變成“富朋友”。(麗江市紀委 楊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