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很“火”,作為一名基層的紀檢干部,我很關注片中有關“飯局”的事兒,感觸頗多。
“飯局”,在中國人情社會是繞不過去的社交方式。歷來著名飯局有“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可謂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沒有走出這個“局”,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被圍獵在了餐桌上,上演了一出出“鳥為食亡”的悲劇,讓人深感惋惜。
溫水煮青蛙。萬慶良以為吃一下問題不大,經常出入白云山品云座等高檔消費場所,和小圈子推杯換盞、吃喝享樂,來往過程當中,慢慢放松自己的警惕,喪失了警戒線。楊衛澤坦言一開始對豪華的東西,也是很反感的,也不喜歡吃魚翅、鮑魚,滴酒不沾,但后來大吃大喝變成了一種習慣了,最后就變成自己好喝酒了,就喜歡吃年份茅臺。萬慶良、楊衛澤等人在吃吃喝喝中,不知不覺中撤去了防線,喪失了底線,習以為常,放縱自己,從舌尖上的腐敗走向違紀違法的不歸路。
貪吃上癮。谷春立主動問企業有沒有能夠接待的、隱秘點的地方,要求宴請。從2015年到他案發這半年的時間內,谷春立多次接受公款宴請,包括出入私人會所大吃大喝,次數就達到了三四十次之多。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張建津并不打算放棄享樂,而是要想盡辦法來掩人耳目,除了用礦泉水瓶裝茅臺,還讓醫藥集團一家下屬單位把會議室改造成了臨時餐廳,試圖給吃喝穿上隱身衣。他們以“為了工作”“方便交流”為借口,吃喝應酬,忘乎所以,久而久之甚至變成了一種愛好,像抽大煙一樣上癮。
吃人家的嘴短。張建津因公務出訪意大利,陪同的老板在米蘭一家高檔餐廳為其慶生,聘請外籍名廚,吃高檔西餐喝名牌洋酒,花費上萬歐元。張建津到香港開會,私企老板為他安排的晚宴可謂奢華,其中有一條鱷魚尾巴。私企老板通過和張建津的交往得到了部分藥品的獨家代理權,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而張建津也在觥籌交錯中越陷越深。萬慶良是“明白人”,吃了飯就得辦事兒,直接把公職人員叫到吃飯的場合,直接交辦任務,給老板們“現場辦公”,在項目工程、土地審批等方面予以關照。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什么會點高檔菜、抽高檔煙、喝高檔酒,花很多錢請你吃飯呢?老板們敬的是權力,圖的是回報。
狐假虎威。老板經常組織一些飯局,請周本順以及和自己項目相關的政府官員參加,有周本順出門站臺,別人就知道這老板上面有人,就會“給面子”把事情給辦了。企業有難處時,會把谷春立請到會館去吃飯,然后把幾個相關的領導找來,領導一看,谷春立都過問了,就會想辦法給好好解決。周本順等人以這種隱蔽的方式“關照”,甘當馬前卒,幫老板“站臺”,借權勢給老板。
死要面子。王天普公款宴請同學,26個人一頓飯就消費了4萬多元。王天普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子弟,在全黨嚴抓作風建設的大氣候下,頂風違紀用公款請同學吃飯表現“大方”。一些人隨著職務的提升,在職權光環下,將責任拋諸腦后,忘乎所以了,攀比心膨脹、虛榮心作祟,鋌而走險。
領導干部為“嘴”傷“身”,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是其理想信念不堅定,遵規守紀意識淡薄,執行紀律要求不到位,僥幸心理作祟……
通過觀看《永遠在路上》,我感到,飯局有風險,赴宴需謹慎!
那么黨員領導干部如何防止誤陷“飯局門”呢?
要筑牢思想防線。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倡導勤儉節約良好社會風尚,匯集正能量。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化黨性觀念教育、宗旨教育、黨風黨紀教育,不斷增強紀律規矩意識,嚴防思想滑坡、黨性修養喪失。加強“四風”問題警示教育,以案為鑒,警鐘長鳴,筑牢黨員領導干部思想道德防線。
要嚴明紀律要求。堅持不懈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整治“四風”,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規黨紀,牢記用公款搞私人宴請不能去、管理服務對象的宴請不能去、高消費豪華飯局不能去的飯局“紅線”。領導干部堅持做到帶頭執行各項規定、帶頭杜絕鋪張浪費、帶頭減輕基層負擔、帶頭反對公款吃請、帶頭維護隊伍形象、帶頭引領社會風氣,心存敬畏,以上率下,使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要嚴肅責任追究。進一步壓實“兩個責任”,層層傳導壓力,以更嚴的標準、更高的要求加強作風建設,暢通監督舉報渠道,認真實踐運用“四種形態”,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頂風違紀的各類“飯局”緊盯不放,決不姑息、決不手軟,從嚴從重追責問責,并強化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形成震懾。
其實,廣大黨員干部只要從不必要的接待應酬中解脫出來,逐步轉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會倍感輕松、身心舒暢,自己和家人也不會因“飯局”而惴惴不安。(鎮雄縣紀委 楊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