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出爐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中有這樣一個新提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個簡單的稱謂的變化,折射出的是黨中央領導人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展現黨內政治生活的新氣象。
近日,黨媒發聲:“黨內一律稱同志,老板、老大不許叫!”文章稱,“黨內一律稱同志”,有利于嚴肅黨內生活、純潔同志關系,堅定理想信仰;也將有效避免黨內同志間的庸俗之風,影響社會風氣,為凈化社會空氣做出表率。凈化黨內政治生態,轉變黨的作風,就從倡導清清爽爽同志關系做起,才能讓黨內關系更簡單、更純潔、更堅強。
“同志”一詞源于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國語•晉語四》:“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并賦予其新的涵義。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這個共同志向就是“實現共產主義”。
黨內互稱“同志”,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政治優勢的體現。在建黨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同志”之稱幾乎是約定俗成的稱謂。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從一些革命題材的電視節目中看到早期的領導人都是以“同志”相稱,特別是看到片中一位地下黨員經過一番艱辛和曲折,終于找到了組織。當組織派來接頭的人對他說:“同志,可找到你了!”他禁不住熱淚盈眶。那一幕讓我們感到“同志”,是一個多么親切、崇高、溫暖、圣潔的稱呼。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黨內互稱同志的聲音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帶著職務之稱的“某局長”“某主任”,甚至對副職一律免“副”之稱。稱呼者覺得不這樣稱呼,似乎顯示不出對領導的尊重之意,被稱呼者覺得不這樣稱呼自己有失身份。稱呼的變化,實質是觀念的變化,是卑尊等級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的合理化。
摒棄“同志”改稱官銜,是我們一些黨員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把個人權威置于組織的權威之上,把稱呼職務看成是對自己的尊重,把當官做老爺當做榮耀,漠視了群眾,忘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
也許有人認為:“不就是個稱謂么,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中國人不是最講長幼輩分的么,在家中把輩分叫錯了是會被責罵的。”但“同志”不等同于輩分,“同志”是我黨在黨內與黨員,在黨外與群眾建立的平等關系,是民主精神的體現。互稱“同志”,才能增強黨員的平等意識,建立起黨員之間的平等互信關系,拉近干部群眾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制止黨內官僚之風、官本位思想的滋生蔓延,讓黨內關系變得純潔,讓社會風氣變得清新。
《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可見,官的本意是“為公”,而在我們黨的章程中,為“官”就是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仆。十八大以來一直強調作風建設,強調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記住自己的來路,記住自己在黨旗下宣誓的誓言。
無論何種職務都是履行工作崗位職責,無論何種稱謂都是履行為民服務的一個代號,不是拿來炫耀或是凌駕于群眾之上的特權。打破“官念”思想,重現黨的優良傳統,倡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讓人民群眾懂得“同志”是比官銜更神圣的稱呼。
“喊一聲同志近一分,稱一聲職務隔一層。”讓一聲“同志”回歸本源,讓干部群眾之間少一些生分,多一些信任;少一些俗氣,多一些正氣;少一些“官氣”,多一些“民氣”,從而促進黨內黨外和諧發展,讓“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蔚然成風氣,形成同舟共濟、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從而實現我們共同的志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施甸縣紀委 吳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