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20日到大理古生村李德昌家走訪時說的話,也是對鄉愁的概括。是的,對于大理人來說,最能引起鄉愁的,莫過于青瓦白墻的庭院和村落。
清一色青瓦白墻的房子,鵝卵石堆砌的圍墻,青石板鋪就的巷道。一個白族村,總有一棵大青樹,有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和本主廟。從村口沿著石板路往里走,蒼山十八溪水潺潺流進每一畦田,流進每一戶人家。蘭花、山茶、杜鵑等開滿了每家每戶的庭院,紅花綠蔓伸到墻外,連出一條條花巷,芬芳彌漫了整個村莊。一棵大青樹出現在村口或是小路盡頭。這,就是大理人心中最牽掛的家園,沉淀著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這是一種原生情感,是“葉”對“根”的依戀,也是一種永恒的文化情結。為了留住鄉愁,大理市于2006年就啟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在全省率先采用衛星影像圖結合野外調繪編制村莊規劃,至2011年底已實現市域村莊規劃全覆蓋。規劃堅持“生態優先、彰顯特色”的原則,突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突出鄉村和民族特色,注重農村文化傳承,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為重點,開展了白族民居建筑風格整治、洱海流域“百村整治”、海西村莊及農田生態林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弘揚白族傳統建筑文化、營造良好生態人居環境,實施了一大批新農村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生態環境,環洱海周邊村莊成為全省、全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典范。
什么是鄉愁?到大理來吧,看看洱海,走走環海西路,住住尋常的村莊,你就會體驗到大理的好,你就會知道什么是鄉愁。沿著大麗線北上,杜鵑花山茶花盛開,藍天白云下,左邊是翠屏般的蒼山,右邊是玉盆般的洱海,路兩旁翠竹叢林掩映,隱約可見白墻青瓦的白族人家。這些充滿著水墨情調的民居群落,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分布在道路兩側,分布在青山綠野之中。微風中大片翻滾的稻田,馬車的鈴鐺聲由遠及近又復漸遠,白色鑲黑邊的白族人家建筑高低錯落,美到令人窒息。
三坊一照壁的粉墻,在檐口和墻角又用幾何圖形布置“花空”作花鳥、山水、詩詞、文人字畫,有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照壁詩情畫意,多題“風花雪月”“蒼洱毓秀”,還有題寫家訓的,最常見的有“清白傳家”“琴鶴家風”,書香撲鼻,一種世道清朗之感油然而生。尋常的村落巷陌,卻給人一種景致極好的感覺。這是一種極舒適極自然的好,充滿了煙火味卻又清新脫俗。走在青石板路上,隨意探個頭,便可看見農家虛掩的院門中翠綠欲滴,姹紫嫣紅。抬頭一瞥,便望見小巷盡頭是滿眼寶藍的洱海。走在這樣的阡陌小巷中,享受著人間的悠悠光陰,可漫步,可逍遙,一種深深的禪意涌上心頭。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是第一次來大理,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們的生活,我頗為羨慕,舍不得離開。”我慶幸我生長在大理,當許多城市都已經失去本來面目的時候,我們還能擁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家鄉,青瓦白墻駐鄉愁。(吳君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