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發新村,天氣有些陰冷。入村一年多的“老村民”老王正帶領我們幾個扶貧工作隊員忙得熱火朝天。
脫貧已進入最后一個月的沖刺階段,能不能甩掉喀斯特山村村民頭上戴了一輩子的“窮帽子”,給我們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老王”是誰?他就是今年已55歲的曲靖市紀委第二紀工委副書記王曉洪。去年,市紀委確定在羅平縣老廠鄉發新村開展“掛包幫、轉走訪”精準扶貧工作時,委局機關全體黨員干部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紛紛向組織遞交“請戰書”。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歷的老王被委以重任,成了駐發新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踐行為民服務宗旨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而我有幸成了7名隊員之一,打起行囊來去發新是我們毫不猶豫的選擇。
羅平縣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680個扶貧攻堅片區縣之一,石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89.9%。
發新村位于羅平縣老廠鄉東南部,距離貴州、廣西均約2小時車程,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貌地區。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0余戶,占全村戶數的6.8%。在羅平2016年脫貧攻堅行動中,“山高坡陡賴石喀,漏水跑肥力白花”的發新村成了全縣脫貧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在冊貧困戶有57戶因病致貧?!崩贤醯姆鲐毴沼浬嫌浀们迩宄H氪搴螅贤鯉ьI我們經多方調查了解和咨詢衛生部門,發現村內環境衛生臟、亂、差,污水四溢,人畜混居,飲用水污染嚴重是村民患病率高的重要原因。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把修路和解決飲水安全問題作為首要問題。
剛入村時,老百姓并不太信任我們,把我們當路人看,以為我們僅僅是來村里走走看看、應應景罷了。但我們天天進村入戶搞調查、做規劃、引項目、建工程、催進度,用實際行動改變發新村面貌,看到村內設施一天天變好、村子一天天變美、日子一天天變好……村民們逐漸將我們當作客人,家里人。
在市紀委主要領導的直接關心下,我們爭取各方資金,將村里道路硬化,并從另一個村引來自來水解決苦干歹等村民小組飲水問題。在沒法解決的村民小組,組織修建水窖,指導消毒處理,讓民眾走上干凈路,喝上健康水。同時,根據村里特點,對村民房屋進行改造,實施易地搬遷,推進扶貧工作。
一年來,在老王的帶領下,村子變了模樣,老王也多了雅號,被群眾喜稱為“老村民”。
在苦干歹村民小組,村民房屋全部煥然一新,村里路燈、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德克村民小組連片異地搬遷房拔地而起,水窖、養殖小區、污水處理系統等均配套,成為當地山頂上最靚麗的建筑群。村民們時常三五成群地在聚在一起議論著自己的新房和村里巨變。
“他們用腳步和實際行動幫我們,如果沒有他們,再過幾十年,怕是也沒有這么大發展。我們村子讓鄰村羨慕的很呢!”當過村民矛盾糾紛調解員的丁建賢稱?!榜v村工作隊像醫生一樣‘治療’著村里問題 ,現在外出打工的都回來了,變化真是太大了!”
丁建賢笑言,“駐村工作隊剛來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不太相信他們有如此大的能耐。他們用行動改變了我們的看法。當然,他們也很辛苦,謝謝了!”
這是對我們褒獎,更是激勵。初步統計,1年來,發新村各種規劃投資近5000萬元,力度空前。
“俗話說‘吹糠見米’,那就是要你的行動得讓老百姓看得見,感受到。”老村民老王說,如果不融入群眾,不真正為他們辦事,而是擺領導的架子,沒有人會買我們的賬,那么一切努力可能白費。
“村民家的情況,我們都很清楚。村里大多數人的名字、興趣愛好我們‘一口清’”隊員劉文江不無自豪地說道。
路上不斷有人與我們“寒暄”,部分村民也會熱情地招呼“老王”“老劉”什么時候到家里玩玩。
除了周末偶爾不忙的時候回市里,平時我們都呆在村里。一年多的相處,我們與村民建立了融洽的關系,村民們辦紅白喜事也會邀請我們到家里做客。我們已然是“發新人”了。
如今,距離羅平脫貧摘帽時間愈近,我們工作隊員更忙了,忙著謀劃離開后發新依然能夠快速、穩定發展的未來。根據規劃,村里將建設一個小集鎮,村民在家門口趕集,做生意,走進現代商業社會。可喜的是,這個小集鎮基礎設施已經基本配套完畢,翻過年就可以開市。產業上短、中、長結合,小集鎮將是村里長遠發展的可靠之路……
“今年底脫貧了,我們就可能回去了,但有很多事情還需要做。這一年多來雖然為村民做了些事,但還是有缺憾啊!”老王坦言,“如果再有3年時間規劃建設,村里也許會更好,希望退休后能每年來一次發新村。”(曲靖市紀委 蔡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