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到區縣開展巡察的同志和我說起他的一段經歷——
他們去一個偏遠山村了解惠民政策落實情況,一位70多歲的老大媽在田埂上邊哭邊向他們反映她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越聽越生氣,越聽越難受,恨不得馬上找到那個村干部,踹他幾腳”。事情已經過去了20多天,但他的激憤之情還溢于言表,難以平靜。
聽到看到損害群眾利益的違紀行為義憤難平是一個合格紀檢干部應有的情緒反應。為什么會義憤難平?因為他們心中有黨性,有原則,有公平正義,有群眾冷暖,因為他們眼里容不得一粒腐敗的沙子,并非像有些人說的“容易激動”和“不成熟”。相反,如果在違紀行為面前心如止水,無動于衷,平靜自然,那反倒說明這些人對群眾利益的麻木和冷漠,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懷疑和搖擺。愛黨護黨就不能容忍給黨的形象抹黑;體恤民情就不能容忍損民害民的行為橫行。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被反動派殺害,聞一多拍案而起,不顧個人安危發表激情洋溢的“最后一次演講”,喊出“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的激憤之聲,如一道閃電刺破黑暗的天空。聞一多之所以敢于用生命為正義吶喊,就是因為他嫉惡如仇,不愿意向反動勢力讓步和妥協。有媒體報道稱,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上,王岐山怒斥“有的黨員說如果補交黨費就要退黨”的言行。一個“怒”字充分表現出王岐山書記對這些黨員黨性原則退化的憤概之情,凸顯出他的擔當精神。
情和理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明于理而動于情。作為一個紀檢人,只要我們明白了黨章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我們心中自然就會生發出愛黨為民之情。理正而情純。只要我們執著于職責使命,我們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工作熱情。反腐敗是一場斗爭。監督執紀問責的道路上充滿荊棘坎坷,風霜雪雨。要戰勝這些困難,取得反腐敗斗爭的勝利,需要全體紀檢人有堅定的信念和澎湃的的激情。如果信念搖擺,是非不明,愛憎模糊,就會成為不敢碰硬不敢擔責的墻頭草和圓滑世故的變色龍。這樣的“明智”和“成熟”還是不要為好。
有人說時間和閱歷是一把鋒利的刀,它會削平棱角,帶走熱情。對于紀檢監察干部來說,帶不走的依舊是熱情和執著與信念。退了休的楊善洲為什么能夠不顧年歲已高,不畏艱難,到大亮山種樹?那是因為他退位不退黨,他的黨性原則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松動,他對家鄉人民的感恩之情并沒有因為閱歷的增加而淡漠。
擎劍之力源自愛黨之心,源自為民之情。作為一名紀檢人,應該少一些明哲保身的市儈哲學,多一些嫉惡如仇的凜然正氣。(麗江市紀委 楊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