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久前到某村開展民情懇談工作,村主任向筆者大倒苦水:今年,省里某廳下派了4名扶貧干部到村里,這本是好事,誰知他們到村第一天,就要求村里先給他們改善住宿條件,將茅廁改為衛生間,4人吃飯用的碗筷單獨擺放,安裝無線網,購置桶裝礦泉水……給村里添了不少麻煩。
到老鄉家里怕臟,到基層扶貧怕苦……個別扶貧干部嫌臟怕累的心態不僅影響了扶貧工作的開展,也損害了黨員干部在基層群眾中的形象。貧困鄉村因為貧困才需要幫扶,駐村扶貧不是到村里“鍍金”換取基層工作經驗或體驗鄉間生活,而是要為村里建設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扶貧干部撲下身子、挽起袖子,與群眾同甘共苦。只有真正與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曾聽一位鄉鎮領導對一些下鄉的干部說:“你們到村民家里,人家又擦凳子又洗杯子地招呼你們,你們還嫌人家不干凈,水都不喝一口,傷了群眾的心,誰還會相信你們?”的確,不吃農家飯,不知農家事,總把自己當客人,如何能體會群眾疾苦?黨員干部只有沉下心去,多接地氣,多深入貧困群眾,傾聽群眾心聲,才能更好地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
近年來,在扶貧工作中,也涌現出許多不怕困難、不怕艱苦,全心全意投身到幫扶工作中的先進典范。如“心里始終放不下村里的人和事”的廣西駐村扶貧干部羅偉,“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山東淄博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劉昌法,等等。廣大扶貧干部應向典范學習,樹立和困難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埋頭苦干、真情幫扶的精神,讓基層群眾收獲更多溫暖。(楊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