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區近日組織的一次宣講活動中,主講人提到:“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要善于‘三思而后行’,也要善于‘行后而三思’。”令人備受啟發。
生活中,我們常常提到“三思而后行”,意為遇事要多思多想,然后再作出決定。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在處理重要問題或重要抉擇時,做到“三思而后行”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付諸行動前找準問題、厘清思路、搞明方向,把相關要素考慮周全,才能行有目標、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行事的準確性,減少或避免因決策失誤而引發不良后果。
事前籌劃,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就一項工作而言,即便事前思考得再仔細、再縝密,考慮得再周全、再有“危機感”,也無法避免在做事的過程中完全不會出現一些“小插曲”“小失誤”。畢竟一項工作的成功與否、完美與否,除了自身努力等主觀因素外,還會受到各種外部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黨員干部開動腦筋,事后勤于反思、善于總結,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能因為著急趕路就忘了停下來看看路況、做做休整。
但在一些人看來,與事前的未雨綢繆相比,“行后而三思”似乎多少有點“馬后炮”的意思。但實際上,“行后而三思”更有必要性和現實性。無論“行”的結果是好還是壞,都有必要加以回顧,也值得認真思考。是好的,要對經驗進行總結提煉,看好在何處,成在何地,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是壞的,也要對教訓進行梳理分析,看在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還存在哪些差距。只有通過“行后而三思”,不斷地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失敗的教訓,才能更好地發揚成績,再接再厲;才能更準確地發現問題,知道哪里該添加柴火,明白哪里應補缺堵漏,甚至返工重來。
老一輩革命家粟裕保持常勝紀錄的“秘訣”,除了事先對戰略以及戰術進行深思熟慮、周密運籌外,就是每打完一場戰役后都要認真回顧,通過對“應不應傷亡,如何避免和減少傷亡”等進行“評定”,讓部隊從實踐中總結戰斗經驗、提高作戰能力。
此外,“行后而三思”,既要“三思”工作中的好與壞,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把私心雜念摻雜在了工作中,被物欲所“綁架”、誘惑所蒙蔽。一位思想家曾說,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
每做完一項工作,應反思一下,做到查漏補缺、精益求精;每過完一段時間,也應對思想狀況進行全面“體檢”,及時清掃思想之“塵”,祛除行為之垢,剎住違紀之“車”,革除作風之弊。這既是一個反思、自省的過程,更是一個提升自我的過程。
“行后而三思”,在一時一事、一陣子,也在全時全事、一輩子。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在行動中思考,用思考指導行動,才能讓自身不斷完善進步。(孟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