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光深入一線組織災后建設(右三)
“這個小伙子,人年輕,腦袋瓜靈光,干事風風火火,我看行!”這是賓川縣雞足山鎮沙址村委會寺前村老村長老田頭對楊澤光的評價。
楊澤光,1983年出生,現任賓川縣雞足山鎮沙址村黨總支書記。他雖然是一名80后村黨總支書記,家中經營著年收入過百萬元的農家莊園,但是為了全村的發展,他舍小家,顧大家,怡然扛起村支書這個重擔,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扎實懇干,嚴于律已,帶領全村群眾致富奔小康,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解難題,贏得群眾大力支持
雞足山鎮沙址村委會共有11自然村、14村民小組。村黨總支共有12個黨支部、127名黨員。村“兩委”班子成員基本都比楊澤光年齡大,有的甚至還是他的爺爺或者叔叔輩。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期間,由于年紀小、加之缺少基層工作經驗,他開展工作可沒少“受氣”,當時很多群眾都說他太年輕了,怎么當村主任呢?有的村組干部對他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些群眾對他惡語相加,甚至對其家屬也有責怪和辱罵。面對這一切,他不氣不惱,而是迎難而上。“我本來就工作經驗不足,群眾不了解也情有可原,我相信只要真心真意給他們辦實事、解決困難,總有一天他們會理解我的!”他如此說也是如此做,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贏得了群眾信任。
為解決好當地群眾最關注的教育環境疲軟和醫療條件滯后的難題,他積極參與學校家長會,對頑劣學生進行逐戶走訪,幫助解決思想問題,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和協調,配齊配強沙址村衛生院軟、硬件設施等,使全村教學環境、村衛生院醫療質量都有了明顯好轉。同時,他還認真接待群眾來訪,聽取群眾意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主動放棄節假日,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做工作,聽取村民的心聲,遇到問題不繞著走,主動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抓項目,夯實全村發展基礎
沙址村委會地處4A級景區雞足山腳下,享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他心理清楚,旅游才是沙址村發展的首選,而要發展旅游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問題。在村“兩委”班子會上,他多次和村組干部這樣要求:“沙址的發展基礎不僅是硬件基礎,更重要的是文化基礎、環境基礎。我們不僅要抓水電路,還要抓文化環境。”近年來,他帶領村組干部一起,多方爭取協調項目,認真抓好項目落實,把沙址村的硬軟件基礎建設搞得如火如荼。全村先后完成了8個村組的村道路硬化近20公里,完成排污溝治理400米、完成寺前村古典式路燈制安工程,進一步完善了村旅游服務功能;為打造怡人養生環境,村黨總支全力實施農村“三清潔”項目,先后安放了8個密封式垃圾箱、請小型車輛1輛,農用摩托車3輛進行清運;2015年投資100萬元實施了寺前村污水收集工程,共安裝DN300主管道620米、砼管主管道300米、磚砌檢查井25個、入戶支管1200米,使全村集鎮各項生活污水全部進入城鎮截污。同時,將該村白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有序組織開展白族本主節、接佛耍龍等民俗活動的同時,今年還積極爭取資金40余萬元打造了寺前村白族特色廣場、組織開展各類民族文化活動,通過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增加全村旅游吸引力。
目前,全村富有白族民居特色的青瓦白墻,飛檐翅角,房前屋后的田園風光與名山古剎交相輝映,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文化、白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渾然一體,深受四面八方朝山禮佛、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禪居修道者的親睞。
干實事,帶著百姓發家致富
“村官不算‘官’,只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的錢包鼓鼓的、腰直直的、說話說得大大聲聲呢!”這是楊澤光最愛說的玩笑話,雖是玩笑話,但他確實是這么做。
“產業不行,群眾不富!”憑借其敏銳的眼光,他根據沙址村的發展,結合新形勢下的扶貧攻堅實際,探索出了“農旅互融實現黨建扶貧雙推進”的路子。及時組建成立了雞足靈山農家樂專業合作社,通過發揮合作社的管理作用和黨支部的示范帶頭引領等作用,進一步規范了全村農家樂市場,不斷加快全村群眾致富步伐。目前,全村新發展農家樂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示范戶40戶,重點扶持示范戶10戶。扶持發展制香戶1戶,香燭等旅游產品銷售戶60戶、鄉村導游12人。與此同時,在發展綠色經濟上下足功夫,積極引導群眾大力發展冬桃367畝、核桃2500畝、板栗1200畝、楊梅180畝。在扶貧攻堅中,他結合全村特殊的自然資源及佛教文化優勢,帶領全村貧困戶發展香筍竹1500畝。在特色經濟林果發展的基礎上,又依托果園發展優勢,在果園、竹林中大力發展以水果采摘、特色飲食和養生度假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游,使農業有機的融入到旅游產業中,形成了農業旅游、旅游帶動扶貧業的產業鏈。基于產業的科學化培植,全村經濟得到較好發展,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34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466元,村集體年均收入2萬元。
抓黨建,帶出團結實干隊伍
“黨建黨建!先抓黨,再抓建。不解決好黨組織和黨員的問題如何搞村內建設呢?”關于村級基層黨建,楊澤光有他自己的一套思路。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他在全鎮首先開創了“兩學一做話發展”的學習教育模式,即:在學習教育的同時,邀請全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致富帶頭人、人大代表等參與其中,和廣大黨員一起討論全村發展、給黨員干部提出整改意見建議等等,取得較好效果。在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動黨建的同時,他不斷強化基層黨建的管理,認真抓實農村黨建各項制度的落實、努力推動基層黨建標準化建設。在班子帶領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2016年,鎮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換屆,進一步選齊配強了村“兩委”班子,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人充實到班子中,這對于同樣是年輕人的楊澤光簡直是如虎添翼。“年輕人和年輕人溝通肯定是要好溝通得多,把他們的朝氣活力發揮出來并不困難。”當問起如何帶好班子成員時,楊澤光這樣說。雖然說得簡單,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他確是花費了很多心思、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在建黨95周年之際對12名優秀共產黨員、4名優秀村干部、4名敬親孝老模范、2名“三清潔”工作示范者、3名婦女優秀工作者、3名杰出青年進行了表彰。這些措施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積團結一致參與全村發展的激情。這種有效的激勵,不僅把全村年輕黨員的激情帶了出來,還把全村發展的活力帶了出來。
重廉潔,樹立廉政村官典范
“無論你是大老板也好是貧困戶也好,別和我們村組干部提錢,你們要和我們提錢我們就和你們傷感情!”這是楊澤光在全村群眾會議上的講話。
楊澤光在擔任村官之前,是雞足山鎮自主創業的典范,2006年,他開始了自己艱苦的創業歷程,創辦了“佛都楊梅園”,成立了“賓川農業農旅有限公司”,年收入過百萬。在公司經營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被群眾選為村官,為了不耽擱村內的事情,他不得不讓在雞足山旅游公司上班的妻子辭職回家經營公司,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村內各項事務。樹立了舍小家為大家、勤政為民的良好形象。
在村委會工作中,他始終堅持廉潔自律,從來不向群眾伸手,有群眾請托給他送錢送物,他都會婉言拒絕,實在難纏的他就直接罵回去。他說:“要是為了這幾個錢我就不來干這個村官了,好好干我的莊園每年上百萬。”他不僅不接受群眾一針一線還經常資助困難群眾。近年來,結合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他先后捐獻扶貧資金8000元,個人捐贈5戶貧困戶6000元,捐贈本村老年協會10000元,協調雞足山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每年給老年協會人均100元活動經費,積極爭取縣企業、省商會,對38戶貧困戶的子女予以一定資助,減輕了貧困戶的負擔。
在工作中,他從來不拿村中一分錢,對村內每一筆開支都非常節約、精打細算,村內有時加班加點工作的工作餐經常是每人一盒盒飯,他和大家一起就在辦公室吃。“今天晚飯按老規矩,吃完好干活!”一聽到這句話,一起加班的就知道,晚餐又是盒飯。有人說他“扣”,說他小氣,他總是笑瞇瞇的說:“工作上小氣點,省點錢才能確保給群眾干事的時候大氣點!”。對于村內財務,他堅持按時全面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2016年,沙址村的“三公開”是整個雞足山鎮最及時、最規范的。由于他的影響,全村所有村組干部都養成了勤儉節約、廉潔自律的習慣,幾年來,全村沒有一起反映村組干部不廉潔的情況發生。
作為一名村委干部,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從村民的愿望出發,無論是擔任村委會主任還是存黨總支書記,他都能夠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出色地完成了村委會賦予他的各項任務,得到了廣大群眾及上級的充分認可和肯定。先后被中共賓川縣委評為2013年至2015年度“組織建設”先進個人,2015年被共青團大理州委授予“大理州鄉村好青年”榮譽稱號,2016年被中共大理州委評為優秀村(社區)干部。(黃明燦 董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