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我剛一拿到手,就感覺分量很重,但我還是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書中沒有空洞的口號和刻板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位位受訪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用鮮活的事例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可以說,梁家河七年,正是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歷史起點和實踐來源。榜樣就在眼前,力量就在書中,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學習:
一是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愛民為民的“初心”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回望過去,習近平總書記初到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也看不到未來;后來幾年,一起插隊的知青陸續離開,但他卻仍然留在農村。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還是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這種從容堅韌,這種任隨“云卷云舒、花開花落”的定力,令人由衷地感佩。梁家河七年,他帶領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辦沼氣、辦磨坊、搞代銷點,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他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老百姓辦實事”這個信念支撐了總書記始終堅守初心、堅持奮斗。今天,我們戰斗在紀檢監察戰線,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實現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我們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有舍我其誰的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面對個人名利得失,更要有一份淡定從容。
二是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勤奮好學的精神。癡迷讀書,是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談到的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印象。在當時那么差的學習條件下、不怕考試得零分的社會氛圍中,他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這十分難能可貴。而現在,我們擁有的書多了,但投入的時間少了,讀書學習越來越快餐式、碎片化、淺層次。我們要向總書記學習,將愛讀書、善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克服浮躁、心無旁騖、長期堅持、積沙成塔,在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干、實現價值。
三是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敢于擔當的責任感。“敢說、敢做、敢擔當”,這是梁家河的鄉親們,對總書記當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的一致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這背后所體現的頑強意志品質和強烈責任擔當,與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中的奮斗一脈相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我們的擔子更重、任務更艱巨,這更要求我們要向總書記看齊,用強烈的擔當意識和足夠的擔當能力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我們既是過去五年輝煌的親歷者、見證者,也將是未來五年征程的參與者、創造者。我們要自覺踐行忠誠、干凈、擔當的誓言,為了共產黨人的詩和遠方,乘風破浪!(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