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受著沉甸甸的時間分量,活生生的知青經歷,也帶給我們金燦燦的智慧碩果和暖融融的精神滋養。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里的艱苦磨礪,對話當年一起生活過、勞作過、奮斗過的見證者的深情講述,思考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歷程,感悟一個大國領袖成長的不易,更從中獲得激勵我們前進的智慧和動力。
一、艱難歲月里默默奮斗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奮斗、完成人生蛻變的歲月。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習近平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插隊條件最艱苦、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習近平屬于老初一學生,只有15歲多。像他這個年紀的知青,在當年400萬“老三屆”知青中,年齡最小!他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當地農民辛辛苦苦干一年連肚子都填不飽。一個在北京長大的15歲少年,孤身來到窮鄉僻壤的黃土高坡,其中的困難、委屈、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他所需要去面對、去適應、去克服的很多很多!
1995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那時候什么活兒都干,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他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到1975年末,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個知青了。知青院子變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窯洞也變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該干活干活、該吃苦吃苦,不但入了黨,還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完全是一付“鉚足勁扎根干”的心態。“人生萬事出艱辛”,曲折的經歷、艱苦的磨礪,恰恰是他當年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起點。
二、同甘共苦中汲取力量
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里,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總書記當年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融為一體的奮斗足跡。15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迷茫、彷徨;22歲離開時,他已經有著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是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中接受磨煉、受到教育、汲取力量、獲得升華的時光。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坦言,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陜北的老鄉們”。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孕育了青年習近平寬厚敦實的優良品質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不僅使他和陜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
三、踏實歷練中登高望遠
在梁家河任大隊書記時,他帶著鄉親們光腳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壩,搞科學種田,使糧食增產60%;他創辦農村鐵匠鋪子,在簡陋的窯洞里打出了小農具;他創建陜西首個沼氣池,使梁家河成為全省能自行解決照明供熱的第一村。從1969年當知青,到2017年十九大召開,習近平49年的工作履歷覆蓋了從村、縣、地、市、省、直轄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層級的主要崗位,他從知青成長為黨的領袖,從政經歷遍及黨政軍各個領域,每一層級都歷經幾年、都扎扎實實、都政績卓著,每一崗位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從梁家河走到清華大學深造后,從軍委辦公廳到河北正定開始全面執掌一方。接下來,離開正定南下福建,干了17年多,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態文明、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現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歷練、展示和提升。主政浙江,在“騰籠換鳥”中實現“鳳凰涅槃”,總結實施“八八戰略”,浙江走上發展快車道,成為全國可持續發展的試驗田和排頭兵。2007年,臨危受命上海,考察全市所有區縣,力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一體化,今天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其殊途同歸。習近平總書記的很多重大思想與重大戰略,在他過去的《知之深,愛之切》《擺脫貧困》《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的著作中其實就有源頭和先行探索,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經過踏實、豐富、長期的實踐鍛煉,厚植治國理政的根基,當他走上黨、國家和軍隊的最高崗位后,更是登高望遠,經略當代,擘畫未來,展現出非同凡響的偉人氣魄和領袖風范,凝聚和團結、鼓舞和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勠力奮斗。
四、復興之路上不忘初心
習近平當知青即將離開梁家河時,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個人步行60多華里一直送到延川縣城。10年后,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當時的場景時說:“那天,望著送行的鄉親們,我喉頭哽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無淚,離開時我第一次哭了。陜北的人民養育了我,保護了我。我雖然告別了陜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離不開人民。”2015年2月春節前夕,作為總書記的他重回梁家河,見到當年的鄉親們,又一次深情地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讓習近平時時牽掛的是父老鄉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今天,我們走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繼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需要永不懈怠、接續奮斗,更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復興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要在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上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別是要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建設的新要求,保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定力,堅決擯棄“差不多了,該松口氣、歇歇腳”“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初見成效就見好就收”的想法,為把管黨治黨的螺絲擰得更緊,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貢獻力量。(童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