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黨課,這可是件新鮮事。2016年9月,市委“故事黨課”講授組到市紀委“授課”,我帶著好奇心聆聽了這場特殊的“黨課”。然而,正是這場特殊“黨課”顛覆了我對以往黨課“百度式”講解模式的認識,我為老師們的精彩“授課”點贊,更被黨課中平凡而偉大的黨員形象深深折服。
“故事黨課”上,授課老師開門見山的說:“今天,我們來說說 ‘老康’吧!”
“老康? 誰呀, 咋啦?”我心里一咯噔,泛起了很多疑問。
授課老師溫和的講到:“‘老康’,名叫康富明,昭通市大關縣木桿鎮銀吉村一村民,一名老黨員。他17歲時就擔任村集體里最小的村官—生產隊長、村民小組長,23歲入黨,一生擔任了長達34年的‘村官’。在擔任‘村官’期間,他帶領村里的鄉親們開荒、修路、發展產業,一步步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在他離開‘村官’的崗位后,還義務養護銀吉村通往木桿鎮3000多米的鄉村公路長達20年。年長的村民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20年里,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他都默默的在那條路上勞動著,鋤頭、撮箕和背簍是他隨身攜帶的工具。老康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鄉村公路修建難,養護更難,面對晴通雨阻的現象,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我還能動,我就盡我的力量把這條路義務養護好,不拿公家一分報酬。’”授課老師精彩的講著,臺下聽眾專注的聽著、記著。
這時,授課老師聲音放緩,低沉的講到:“2012年5月27日,老康‘走了’,出殯那天,銀吉村3000多名村民哭泣著為這位71歲的老人‘送行’。這位只有小學文化的老人‘離開了’,離開了他眷戀的土地和人民,唯一留下的是他一生學習和思考的20多萬字的“老康筆記”,他在筆記中清晰的記載著個人對黨章黨規的學習思考,幫助群眾辦理的每一件事以及自己家庭及村里開支的每一筆賬目等。走進他的家中,四壁掛滿了微微發黃的紅紙,上面清晰的記載著他學習黨史黨章所思所感所悟。這就是‘老康’,一名一心為民,深受百姓愛戴的優秀共產黨員”。授課老師深深的一鞠躬,臺下頓時響起了激烈的掌聲,我知道,掌聲是向授課老師的致謝,更是向“老康”致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是高級干部還是普通黨員,要做合格黨員,學習貫徹黨章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學習黨章不僅要原原本本學、反反復復學,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聯系實際學、深入思考學,做到知其所以然。要通過這樣的學習,把黨章融會貫通,做到學而懂、學而信、學而用。”作為一名普通黨員的“老康”,從未停止過對黨章黨史的學習和思考,用一生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職責和使命,留下了20多萬字的“老康筆記”和家中掛滿四壁的學思感悟。
“老康”心中裝有群眾,是村民的貼心人,時時為村民著想,處處為村民做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入黨時的莊嚴承諾,贏得群眾的尊重和愛戴。
“故事黨課”結束了,但黨課帶給我們的思考遠沒結束,從參加者的臉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大家在聆聽黨課的時候真受感染、受啟迪、受教育。黨課中的主人翁雖年事已高,但仍心系群眾,一心為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主心骨。反觀之,一些落馬高官正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理想信念開始滑坡,開始動搖,謀取私利,背離了群眾,遭群眾唾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共產黨人精神才不會“缺鈣”,才不會得“軟骨病。開展 “兩學一做”專題教育,就是要我們把黨章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先進模范為榜樣,努力向 “老康”等這些老同志看齊,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老康”同志那樣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堅持不忘初心,努力做一名好黨員、好干部。(昭通市紀委 鄭修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