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歷史長河之上,細數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品讀《中國家規》一書,品味古圣先賢之家訓家規文化精髓,吾人所思良多,受益匪淺。諸如客家家訓、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朱子家訓等家規名篇……至今仍廣為傳頌,影響深遠,細雨潤物無聲。
汲取真摯濃厚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國傳統家訓家規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言行,孕育著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精髓。《中國家規》中的胡林翼“吾輩做官如仆之看家”,客家家訓“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梁啟超“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體現家國情懷的警句名言都可以歸于對家國治、天下平、甘奉獻的理想追求,至今仍熏陶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教導家人或族群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甘于奉獻。
汲取正心修身的好學之態
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文重教、好讀尚學,并借由家訓家規勉勵子孫耕讀傳家,將書香綿延,將文脈賡續。《中國家規》中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朱柏廬“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裴氏家規“人不讀書,馬牛襟裾”,洪氏家族“經書宜博學,無憚歷艱辛”,紀曉嵐“貧莫斷書香,貴莫貪賄贓”……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中國傳統家訓家規中很早就認識到家族血脈的傳承,不是財富的傳承,也不是官職的傳承,而是文化的傳承。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堅固也是會倒的,留下的財富再多也是會用盡的,只有書香、品德,才可以潤澤久遠,世代綿延。
汲取勤儉持家的處世之法
勤儉持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歷來當做修生之要,持家之寶,興業之基,治國之道。《中國家規》中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司馬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黨家村“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于成龍“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菜免饑寒足矣”,許汝霖“維風厲行,寧儉毋奢”……在過去,勤儉節約值得推崇,在生活條件豐裕的今天我們仍要堅持,值得大力傳承、弘揚下去,而且要把這種勤儉持家的家風精髓進一步融入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成為推動我國文明進步的正能量,銘記心中,代代相傳。
汲取風清廉潔的為官之道
中國歷來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是基礎,而“正家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中國家規》中錢鏐“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呂祖謙“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陳廷敬“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丁寶楨“一旦蒙恩受命時,清廉報國不負家”…… 家風清正,方能廉潔從政。對黨員干部而言,廉潔家風是抵制貪腐的“防火墻”,家風與作風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建設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我們共產黨人要成為道德榜樣和良好家風的建立者、守護者,自覺克服特權思想,自覺做到廉潔自律、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并為子女作出好的榜樣,為樹立清廉家風奠定良好基礎。
家風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粒扣子”。我們要努力汲取《中國家規》中清官正吏家訓家規的思想精髓,延續傳承開來,讓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從而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把民族精神道德的大廈根基筑牢。(黃壽強)